第33章

,不过,这也不是长久之计,主任,咱能不能把这些孩子送到正规学校去?”

    穆兰皱着眉在教室外站了十几分钟,叹气说:“咱们街道唯一的小学就是656厂子弟校,你上次跟我说过以后,我去找郭校长谈过了。他们那边师资力量有限,今年已经扩招一百人了,再扩招的话,教师忙不过来,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叶满枝问:“主任,咱们街道能不能再办一间小学啊?656厂的子弟小学只让本厂子弟入学,咱街上的其他孩子只能去其他街区的学校读书。除了扫盲班这些孩子,我听说今年还有不少孩子没能入学呢。”

    “这是历史问题了,”穆兰细细地分析给她,“学校只能由教育局拨款开办,咱们街道是不能主动办学的。一是没有办学经费,二是没有办学资格。若想在咱们光明街再开一间学校,只有两个办法!”

    叶满枝忙问:“什么办法?”

    第一,游说656厂扩建或新建一所小学,他们自己出钱办子弟校,教育局通常会批准。第二,去教育局申请办学指标,由市里拨款,在光明街上开办一所公立小学,吸纳附近的学龄儿童入学。”

    叶满枝为难地挠挠头,这两个都不好办啊。

    厂里把主要精力和资金都放到了生产研发上,子弟校要是能扩建,郭校长也不至于头秃了。教育局的指标就更别提了。

    张勤简分管教育工作好几年,也没能弄来一个新建小学的指标。

    穆兰背着手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来回踱步,低声说:“目前扫盲班只能借用子弟校的教室上课,但咱们每晚都要用水用电,冬天可能还要用煤,人家学校肯定不愿意。我原本是打算筹款盖一所扫盲学校的,成人扫盲不需要教育局批准,咱只要有钱就能力起来。”

    “不过,”穆兰想了想说,“扫盲学校的事,其实可以与公办小学联系到一起,让教育局或656厂拨款建学校,咱们街道出一部分资金,到时候白天由小学生使用,晚上用于成人扫盲,一个学校挂两块牌子,应该能节省不少资金。”

    扫盲毕竟是阶段性工作,专门修建学校还是太大动干戈了。叶满枝站在旁边,眼睁睁地看着领导在自己面前转圈圈。

    她心想,当领导真不容易啊,街道虽然规模小,但穆主任这心操的,真不比区长少。

    穆兰突然停下脚步说:“我看办小学的事不能拖了,今年至少有五十名学龄儿童不能入学,拖到明年的话,数字还要翻。孩子不能上学,搞不好是要闹出大乱子的。”

    叶满枝连忙点头说:“主任,您说怎么办,我听您的!”

    “扫盲班分班分得挺好,先让这些孩子暂时在扫盲班学着吧,”穆兰想了想,觉得656厂办学的可能性更大,索性道,“我先去656厂游说一下。“

    叶满枝问:“那我呢?要不我也去教育局问问吧,咱们分头行动!”

    区教育局是出了名的铁公鸡,穆兰觉得可能性不大,但年轻人有工作热情,她是不会泼冷水的。

    “那行,你往区教育局跑一跑,不要自己去,从刘金宝和赵二贺中间挑一个,让男同志随行。”穆兰操心得比较多,小叶太年轻了,年轻女同志在外面跑关系,还是要注意安全的。

    她想让刘金宝随行,这小伙子脑筋活,适合跑业务。不过,叶满枝舍弃了金宝儿,把赵二贺招呼上了。

    赵二贺人高马大,还能跑腿,虽然脑袋瓜子好像不太好便,但出门在外,比刘金宝管用。叶满枝说他脑袋瓜不好使,真不是讽刺赵二贺。

    他这人工作热情是有的,可惜总用不到正地方,人家新婚小两口来街道办领证。临走的时候,赵二贺自以为礼貌地说了一句“欢迎再来”。

    好家伙,被那陪着领证的丈母娘骂了一刻钟都不止。刘金宝背地里给他起了一个“赵二货”的外号。

    叶满枝虽然也是新人,但她提前在街道办干了两个月,在赵二贺面前也算是老资格了。

    所以,当她提出带着赵二贺去区里办事的时候,从没去过区教育局的二贺同志,立即就点头同意负责办学审批工作的是文教科。

    两人赶到教育局的时候,文教科门口已经排了十来个人。

    叶满枝在里面见到一个半生不熟的面孔,主动过去打招呼,“刘姐,你们乡里也要建学校啊?”刘桂荣是工农乡的,六五六厂扩建占用的那片坟场,有一半属于工农乡。

    叶满枝处理群众斗殴工作的时候,在工农乡见过她。

    刘桂荣显然已经不记得她了,但是做基层工作的人,大多自来熟,刚才不认识,现在不就认识了嘛。

    “哎,快来我这里坐!”刘桂荣热情地拍拍身边的椅子,“你们也是申请建校的吧?”叶满枝点点头问:“刘姐,你来多长时间了?领导啥意思啊?”

    “我都来四天了,现在还没见到吕科长的面呢!”

    “...”叶满枝惊讶地问,“文教科的门这么难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