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独到见解

于初学者而言,将数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并非易事。 

    这证明了许宁关于教材结构设计的观点是正确的——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 

    前三章的内容绝非可有可无,它们是理解后续研究的基石。 

    大学课堂节奏快,信息量大,留给学生消化的时间很少。 

    如果课本内容也简略难懂,学生很容易在某个点上卡住,进而跟不上老师的讲解。 

    这种情况被戏称为“低头捡笔,抬头已是天书”。 

    许宁作为一名在校学生,对这种困境感同身受,因此他编写的教材更能切中要害,帮助同学克服学习中的障碍。 

    刘远博教授对此深有体会,他原本打算把基础章节交给研究生完成,但看到许宁的作品后改变了主意。 

    他意识到,这位年轻学者不仅在学术上有潜力,在教育改革方面也有独到见解。 

    于是,刘远博决定亲自参与到教材编写中,提前体验和学习许宁的教学理念。 

    与此同时,许宁正计划先独自搭建书籍框架,以便让合作者更容易理解他的构思,减少后期修改的工作量。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一天晚上他接到了丁志恒主任突如其来的电话,要求他立即准备返回京城处理更为紧迫的事宜。 

    “小许,你得马上准备好东西,我们明天上午就要启程回京。”丁主任在电话那头说道。 

    “可是这里的谈判还没有结束呀。”许宁不解地回应。 

    “关键问题已经大致解决,而京城那边的事情更需要你的参与。” 

    丁主任没有详细说明具体原因,但从语气中可以感受到事情的紧急性。 

    许宁一接到电话就本能地以为又有技术难题等着他解决。 

    “行,我这就准备。你能提前说说是哪方面的事吗?这样我好先做点准备。”他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