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全数字化研发

许宁这样不用付钱的乘客,或是像徐舒这样意外获得升舱机会的。

    

    

    “真有这么好的事?”

    

    

    徐舒已经逐渐适应了许宁带来的种种惊喜,所以这次也没有特别惊讶,只是打趣地说:

    

    

    “早知道有这种好事,我回国后就该加入你们航空工业集团了。”

    

    

    她显然认为这是内部员工的福利。

    

    

    对此,许宁并没有纠正她的误解,而是笑着回应:“现在想加入也不迟哦……”

    

    

    飞机降落后,电科14所派专人来接机。不同于北方常见的212加考斯特组合,这里用的是本地特色的212搭配依维柯轻客。

    

    

    这类车型在许宁的记忆中,除了政府采购和特殊用途外,几乎看不到私人使用,但在90年代至2010年前,却是全国上下非常流行的车型。

    

    

    迎接他们的是之前见过面的郭林科。

    

    

    “您二位一说要来,所里立刻就批准了,生怕耽误了大事。”

    

    

    三人互相寒暄并握手后上了车。徐舒顺理成章地与许宁坐在同一排座位上。

    

    

    “看来郭工效率很高嘛,我还以为要等几天呢。”许宁说道。

    

    

    郭林科向司机点头示意开车,继续说道:“所里对这次会面非常重视,唯恐有任何延误。”

    

    

    “咱们是先休息一下,还是直接开始?”

    

    

    许宁转头问身边的徐舒,后者只是简单地耸了耸肩,表示随他安排。

    

    

    “那我们就先放好行李,然后去看看那个吊舱吧。我跟徐研究员一路上都对漂亮国人这个高科技玩意儿充满好奇。”

    

    

    许宁提议道,徐舒点头同意。

    

    

    从电科14所到大校场机场的路程并不远,大约20公里的距离,在90年代几乎不会遇到堵车的情况,所以他们只用了半小时就抵达了目的地。

    

    

    在郭林科的带领下,两人穿过几条走廊,最终来到了一个看起来像是地下室的地方,这里已经聚集了其他几位14所的同事,准备迎接他们的到来。

    

    

    没有过多的寒暄,大家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换上了防静电的实验服。

    

    

    当许宁和徐舒第一次真正接近这个被缴获的吊舱时,他们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

    

    

    “这几天我们已经尽力拼凑好了这些碎片,虽然它无法再运作,但外形上应该与坠落前差不多。”郭林科在一旁介绍道。

    

    

    一见到吊舱,许宁立刻意识到自己的猜测得到了验证:

    

    

    这确实是一个基于数字射频存储(drf技术的电子干扰装置,除了中间部分的合成孔径雷达天线外,结构清晰明了。

    

    

    而徐舒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发现了关键点:

    

    

    “这里面没有行波管或数控移相器,如果你们确信没有遗漏任何部件的话,那么这很可能是一款新型的全数字化研发。”

    

    

    为了更清楚地观察,许宁示意工作人员移开了几块遮挡视线的外壳整流罩。

    

    

    当他看到内部构造时,不禁皱起了眉头。

    

    

    “这研发也太臃肿了吧。”他低声说道。

    

    

    “我们在山区搜索的时候也觉得不可思议,但我们确认没有大的部件遗失,这就是它原本的研发。”郭林科解释说。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