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真诚

    “杨总过奖了,那些临场发挥的想法其实都是我在八三工程中积累的心得。www.czyefang.cc

    

    这次能够获奖,离不开您和各位前辈提供的平台与机会,还有同事们的支持。”许宁诚恳地说道。

    

    私下交流无需虚张声势或客套,许宁对杨知书的感激之情是真诚的。

    

    在昨晚的颁奖典礼上,他看到自己推荐单位一栏写着:

    

    华夏航空工业总公司(主)和京城航空航天大学(协),这表明杨知书即便不是决定性人物,也是推荐他获奖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毕竟,杨总曾在去年底承诺要给他一个重要的奖项。许宁对这位总工程师的性格早已有所了解。

    

    性格直爽,有时像江湖中的豪侠,杨知书说话从不拐弯抹角,答应的事情一定会做到。

    

    他承诺推荐许宁评奖,自然说到做到。然而,这次推荐的结果远超他的预期。

    

    “咱们私下说开了。”

    

    面对许宁的感激,杨知书坦率地说道:“这个奖项最初是我提议梁语平上报的,当然涪城、咏都和镐京的团队也提供了很多帮助。

    

    但最终获奖,完全是因为你自己的实力。听说是从近千人中选出的六位,竞争非常激烈。”

    

    “我推荐你,确实有私心。”

    

    杨知书笑着继续说:“希望你能成名后别忘了支持我们所里的项目。去年下半年你在的时候,项目进展得飞快,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数字化研发组的林欧华他们经常谈起你,好像就差没把你的照片挂到计算中心的大门上了。”

    

    电话那头传来一阵笑声。

    

    “可千万别挂外面了……”

    

    许宁赶紧回应,虽然明白对方在开玩笑,但还是觉得有些夸张。

    

    “放心吧,他们知道分寸。”

    

    杨知书也笑了起来:“有时间回盛京看看吧,既然你是柳城人,咱们也算是老乡,即使没有项目合作,回来走走亲戚也是好的。”

    

    事实上,年初时杨知书想通过五四奖章留住许宁,期望他在毕业后加入601所。

    

    然而,许宁在过去四个月里的表现让他名声大噪,吸引了国防科工委内部众多高级人士的关注,使杨知书意识到单凭一个奖章已不足以吸引这位人才。

    

    尽管如此,杨知书还是进行了自我调整,选择了更现实的目标——希望许宁能在他们的项目上多投入一些精力,这样双方都能从中受益。

    

    而许宁也能理解杨知书的想法,毕竟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安排。

    

    虽然他自己更倾向于开发工具或方法论来促进国家科技与工业的进步,但参与具体项目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技术工作是许宁的根基,即使现在他已小有名气,这份本职工作仍不可忽视。

    

    更重要的是,他至今还没有独立领导项目的经验,这对他的职业生涯来说是一大遗憾。

    

    有些人认为,行业内的传统规则会束缚天才的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

    

    即便是天赋异禀的人,也需要通过实践来积累经验。直接参与项目不仅能让他快速成长,还能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例如,他最近专注于多物理场仿真的研究。

    

    即便最终开发出了软件,推广也是一大挑战。比起依赖行政指令,亲自用这款软件完成一个大型项目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

    

    成功的案例往往比任何言语都更有说服力,就像他早期在新舟60项目中创造的机翼模型,如今已经在航空工业内部广泛使用了。

    

    这段时间,来自镐京区号的电话不断,显然是603所打来的祝贺电话。

    

    易合旭、郭林科、姚美玲和徐舒分别代表各自机构来电,虽然只是简短的问候,但也显示了同行对他的认可。

    

    随着消息传开,更多的电话接踵而至,从咏都到筑城,乃至他曾工作过的316军工厂,各种祝福纷至沓来。

    

    面对如潮水般的电话,许宁深刻体会到了“红人”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