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客文学 > 武侠修真 > 楞严经修学法要 > 第7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第7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灭。它只就是一个过去生的因缘、一个碰撞产生的假相。

    大乘佛法面对过去,它没有叫你肯定,也没叫你否定,它告诉你无住,你肯定要把心带回家,你才能够得到自在。如果你想得到临命终的自在,其实这个跟念佛多少没有太大的关系,跟你心中的智慧是有关系的。你平常的时候就要注意,你面对你的感受想法的时候,你要慢慢慢慢跟它保持距离——不随妄转,你才能够得到自在。所以这个生灭心第一个过失:就是临终不得自在。当然你平常就不自在,所以临终也不自在。

    第二个、你修学不得圆满:正如阿难尊者在本经的感叹:身虽出家,心不入道。我也是很努力的拜佛、诵经、持咒,但是我总是对出世的圣道进不去。为什么呢?要知道:

    圣道的功德是不生不灭的,我们用一种生灭的心,没办法去契合不生灭的功德。

    所以如果你坚持一定要注重你的感受、注意你的想法,即便你今生努力的修学佛法,你还是不得自在,第二个您的功德不得圆满。

    改变我们的心态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修行第一件事情不是赶快去修行,不是。你问你自己安住了没有?你的心态没有调整好,你怎么修都不对!正如本经说的,你因地的时候就是拿沙,你煮出来的叫热沙,你不可能变成饭。所以找到一个解脱的因地,你的第一个因地没有找到,你后面全部都错了,你第一步走错,后面全部都错,你一定是要把米找到了,你才能煮出饭来。

    有人问我说:这十卷《楞严经》到底讲什么?

    它讲的就是:找到你修学真实的因地,就是安住在不生灭心,这个最为重要!

    你依止不生灭心,你才能够成就所谓的修正了义。从自利的功德成就修正了义,从利他的功德成就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所以佛陀讲了七处破妄,十番显见,就是在告诉我们自己云何应住?慢慢的告诉我们,远离妄想,安住在不生不灭的真如。这样子才是一个真实的因地,才是一个真实修学佛法的心态。

    戊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分二:己一、默请。己二、正示。)

    我们现在想要把心带回家,当然我们要对家的相貌要有所了解。那么这个家,我们应该以什么心为住呢?以不动的心为住。见性是不动的,没有动摇。佛陀用客尘,这个客是客人,主人是不动,客人是来来去去。这个尘是空中的灰尘,它也是摇摆不定的。从客、尘两种的譬喻,来开显其实我们所依止的心性,是没有动摇、没有变化的。

    己一、默请

    这一段,阿难尊者用默然的方式来请法: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阿难尊者听到佛陀前面的开示,前一段佛陀讲到:如是见性,是心非眼。这段文说:在我们生命当中,主导我们见闻觉知的,不是你的眼根,也不是嘴巴,真正的背后的本来面目,最终的主人翁,其实是我们的一念心性,那个不生灭心,只是我们没有去把它找出来。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听到以后,口已默然。他心中对这样子保持默然,但是内心还没有真实的开悟,所以他希望佛陀能够进一步的对于我们所要依止的不生灭心,能够更加的加以开示。这时候他合掌,表示内心的虔诚,期待佛陀进一步的慈悲教诲。

    关于这一段的请法,我们从蕅益大师的注解当中,我们看出了两段消息:第一个,阿难尊者的状态是:口已默然,但是心未开悟。我们先作解释第一段:

    阿难尊者在整个过程当中,他示现一个凡夫,所以他的心是住在生灭心,但是经过七处破妄以后,他破到这个时候,是言穷理尽,无话可说。所以他对于达妄本空,知道妄想是生灭的,是没有自体的,它只就是一个心境的碰撞,创造出一个感受,一个想法。所以当你问他说: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根本找不到。

    我们的感受跟想法是怎么样?是没头没尾的,它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你问我刚刚感受跑哪里去了?没跑哪里去。它只就是从空性而来,又回到空性,它只就是在过程当中的一个假名、假相、假用。所以他对这个妄想没有自体,已经完全认同,所以口已默然,表示对妄想是毕竟空,这一部分他认同,但是心未开悟。他对于我们真实的心性,还不能够直下承当,因为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陌生。

    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我从一念心性而来!大家听到这一句话很难接受,太陌生了。所以这时候他的确是觉得佛陀只有一段的开示,没办法让我们直下承当,所以这个时候心未开悟。所以从这个默请当中,看出阿难尊者的心态已经了知达妄本空,但是还不能够承当知真本有。

    己二、正示(分二:庚一、徵名验解。庚二、现相证成。)

    这个时候,佛陀面对阿难尊者这样的状态,他就要开始慈悲的开示阿难尊者。

    庚一、徵名验解(分三:辛一、如来问。辛二、陈那答。辛三、如来印可。)

    首先佛陀就徵问桥陈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