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客文学 > 武侠修真 > 楞严经修学法要 > 第26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第26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总 标:

    【十者讼习交諠,发于藏覆,如是故有鉴见照烛。】

    别 明:

    【如于日中,不能藏影。二习相陈,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

    劝 诫: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这里的烦恼相是──讼习交諠,就是在言词上的争辩。那他为什么争辩呢?因为他要覆藏自己的过失。他的内心当中,因为不断的争辩,要覆藏自己的过失,最后就有鉴见照烛──他就会不安。为什么不安呢?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是觉得好像…内心有一个眼睛,在看他一样;就像一面镜子…他经常感觉到有一面镜子在看他一样,这就是鉴见照烛,使令他内心不安稳。

    比方说:如于日中,不能藏影。这就像太阳出现时,他再也没办法隐藏,因为真如本性不同意的!

    当我们造了恶业之后,内心会不安稳。为什么?表示西方有人不肯!

    真如本性是良善的,你在真如的心中,不断塞脏东西,佛性当然不同意!

    当我们造了恶业以后,夜深人静时,我们心中会不安稳,这个《大乘起信论》叫做真如内熏──真如在警告你,你不可以这样子了!所以说是如于日中,不能藏影。

    二习相陈──种子、现行相互的作用,所以临命终时,有恶友──过去跟你共同造罪的同伴,来和你对质;业镜──显现善、恶造业的情况;火珠──明亮的水晶球,来显现你当初的想法;披露宿业──就是前面的恶友、业镜跟火珠,来彼此的对照,披露这个造罪人的过失,依此来加以对照检验,使令我们无法逃避。

    所以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的过失就像阴贼,躲藏在暗处的贼,他并没有真正的消失,随时会跑出来。菩萨看到覆藏,就像一个人戴着高山,要通过生死大海;覆藏的人,内心很沉重、很不安,你要通向解脱生死的大海就很难,因为你的负担太大了。

    以上十习因──我们看经文,都是种现相熏。不是说你今天人家刺激你,你生气了就马上堕地狱,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你辗转相续、无惭无愧,没有加以对治,然后产生这样的结果。

    圆瑛老法师在十习因这段文,讲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大家要注意──

    他说:十习因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的,但是站在净土宗──带业往生的角度,他提出一个重要的思考模式,这是合乎唯识学的。

    圆瑛老法师说:什么叫带业往生呢?有因无缘,苦果不生这八个字。

    什么叫做因呢?就是我们过去累积的种子,我们没办法去控制过去,所以当我们觉悟的时候,我们对于过去,只有概括承受,你不可能回到过去去忏悔,忏悔只能够忏悔现在,过去都已经累积了这么多的种子,因是不能改变的,从唯识的思考,的确是这样。但是改变在缘,你要注意你的现行──你不能让它增长广大;你从缘来断,它就不能得果报,所以苦果不生。有因无缘,苦果不生这是净土宗带业往生的最低标准,这个思想跟唯识学是相合的。

    唯识学它提出业有两种:一个叫增长业,一个叫不增长业。

    我现在问大家关于业果的问题────比方说:

    一、某甲:某甲去做一个罪业的事情,他第一天造一次,第二天造两次,第三天造三次,第七天造七次,他造业是不断增加的,这是某甲。

    二、某乙:他第一天造了七个罪业,第二天造六次,第三天造五次,第七天造一次,这是某乙。

    两个人造罪的次数完全一样,你们看哪一个业比较重?某甲?某乙?…

    对啦!有智慧!某甲比较重!

    为什么?因为他在造增长业,某乙在造不增长业,因为他开始在抗拒了。

    诸位要知道:业的可怕就是你放纵它;一旦放纵,它就有气势,你绝对不能让业的气势增长起来!

    我们讲造势、造势,你看我们台湾选举很喜欢造势对不对?他本来是选票落后,但是他那个势力越造越旺、越造越旺;一开始你本来领先,结果你不断的节节败退,因为你的势头在衰退中,他的势头正在提升中。

    春秋战国有一场战役叫长勺之战,从这个故事你就了解业的消长。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小白,他那时候还没有回国做国君之前,是公子小白,在外面流浪,因为他跟父亲不合,他爸爸要杀他,所以他往外逃,后来他父亲死了之后,他就回国去做国君。他在流浪诸侯国的时候,鲁国对他很不客气…羞辱他,所以公子小白回到齐国登位以后,得到管仲的扶持,军事强大,齐桓公相管仲,九会诸侯一匡天下,他要报鲁国一箭之仇,就派鲍叔牙领着大军攻打鲁国;鲁国那时候只是个小国,怎么经得起齐国大军压阵呢,当然节节败退,打到了鲁国的京城,在春秋的战争很少这样,分出胜负就应该停止了,没有人说一直逼攻的,几乎要把鲁国灭掉。鲁国国君非常紧张,苦无对策,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