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是赤红的色彩。
街上的行人突然变得躁动不安,他们齐齐看向道路远处的交叉口,一阵箫鼓喧腾后,一架拖着一大鼓的马车缓缓向游人移来,像是云彩划过天际。
鼓上亭亭伫立着四五位彩衣舞女。她们各执一小鼓,在行人的注目下起舞。
她们郑重地将鼓置于足下,随着丝竹声响起,舞女们以足扣鼓,脚底的钢珠触到坚实的鼓面,清脆悦耳的声音如山涧溪流潺潺流动。
几声响后,她们举手投袂,一手举过头顶突然停住,另一手顺势往下。她们微微侧头,腰身倾斜,却目视前方,面带微笑。这一瞬有如飞燕展翼。
只几秒,舞女们挥舞玉臂,莲步轻旋。白色的水袖在空中频频转动,玉壶光转间,飞舞的水袖也溶于淡淡月色。
陈媪已经完全沉醉于舞姿。姜离心底浮现一个想法。她趁着陈媪松开了她的手,便悄无声息地隐没于人海中,循着记忆往九娘的住所去了。
转过一片人声鼎沸处,灯火逐渐寥落。
昏暗的灯光下,九娘立在窄窄的巷子边,远处乍起的灯花把她纤长的身量拉得细长,衬得她裸露在外的颈子越发雪白。九娘身着浅色缊袍,衣裙简朴无装饰,头戴一朵鲜艳欲滴的芍药花,笑容璀璨,光彩照人。
见姜离走近,拉过她的手亲昵叫道。
“可算来了,我在这等你好一会儿了。”
九娘将她仔仔细细打量了一番后,突然皱眉道。
“衣服是好的,只是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她抬头看向姜离的发髻,幡然醒悟,笑道。
“嗯。我知道了。你的造型过于朴素了,配上这样漂亮的衣裙倒是有些单调。不过没关系,若有鲜花相配,便是人花两相宜。可不是锦上添花?”
说着便从头上摘下那朵芍药,往姜离头上插去了。姜离摸了摸,才惊觉是朵假花,摸起来硬邦邦的,似是朵绢花。 /p>
九娘拉着姜离左看看右看看,感慨道。
“真是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她们携手,渐渐走向灯火辉煌处。
行至一画楼前,姜离驻足观望了好一会儿。九娘也望了望,但见门口挂着些团扇或是户扇,上面作画或是写着字。
九娘笑道。
“不妨进去瞧瞧,也不知是什么稀奇货?”
姜离点点头,和九娘一起进去了。画楼内灯火通明,里边摆着一排排书架,书架旁边的案几晒着各色书画,也挂着门口的那种扇子,上面诗画俱备。画楼里聚集的大多是身着文人服饰的书生,也有两三个女子在案前观画。
九娘在画扇间走来走去,拿起看了看,赞不绝口。姜离则慢慢观摩着画扇上的山水轮廓或是奇兽形态。她的目光被一以藤黄设色的白绢底团扇所吸引。
扇面上画的是黄鹂驻枝,那黄鹂尖喙绛红,体态匀称,单足而立,昂首挺胸。胸脯上的那片黄在白绢的映衬下越发鲜明锃亮,饱满得像秋日里枝头上累累的柿子。
姜离拾起扇子,看了又看,倒觉得这小鸟越看越可爱,愈发爱不释手。定睛再看,才发觉那小鸟旁的空白处还题了诗:
惺惺黄鸟,呖呖其声。
玄黄加身,差池其羽。
姜离轻轻抚着洁白的扇面,认真端详着留白处的诗,心中不免浮现诸多疑惑。
前面一句她倒是能够理解,应是描绘小鸟形态可爱,歌声婉转。只是为何到了后一句玄黄其身后笔锋一转,用了差池其羽?姜离知道差池其羽定是引自《诗经》中的《燕燕》。
只是诗经中描述的乃是燕子在空中飞翔伸展不开羽毛的惨状,为何要将这样凄惶的诗句引用在一只可爱的黄鹂身上?
她百思不得其解。
旁边掌柜的见她对这团扇爱不释手,走近了拱手笑道。
“小娘子可是喜欢这团扇?这都是公子们用上等颜料画的,这可是稀罕物,寻常店铺可买不到。不如就买了它,你看这黄鹂多好看,买了也当图个吉祥。”
姜离回过神,放下手中的扇子,在一群红男绿女中找寻九娘的身影。可任凭她如何东张西望,就是不见浅色的衫子。
她不安地问在旁的掌柜。
“请问您有看到方才和我一起的穿白色衫子的那位娘子吗?她大概这么高。”
姜离边说边比划。
掌柜思索了片刻,摇摇头。
周围五彩的灯花晃了晃。
她不相信九娘会突然一声不响地离开。即使有,那也一定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姜离走遍了店铺兀自寻不到九娘,又急切地跑到了街上。她抬起头看了看夜空。
此时月落参横,华灯初上。两三只栖宿在稀疏的树枝上的寒鸦被行人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