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仲寅声名在外却一直不曾入仕。
这就是他的精明之处。
雍盛帝并非明君,而朝中有左相申逐鹿,右相张白衣,工部尚书临孝君还有其他世家出身的朝臣在。
以他的身份根本翻不起浪花 ,更得不到重用 。
雁斡集来过,请他入太学更隐晦的说出这是雍盛帝的意思 。
但他还是拒绝了。
因为他看出雍盛帝不是左相的对手,更看出雁斡集在雍盛帝的心里并没有什么地位。
但他绝不是甘于寂寞之人,他在蛰伏,在等。
在等属于他的机会,而就在季博常来到定远,整个大雍格局因为季博常而轰然变动之时。
他明白,自已的机会来了。
季博常为东海太子,背靠东海就为一方枭雄。
而占据定远一半之地又有李三山在,接着又以超凡手段将定远打造成商业繁华之所,就连东南和江南都被狠狠波及的时候 。
他知道,季博常就是自已一直在等之人。
年轻 ,资本雄厚。
最主要的是,他的身边武将无数却无辅政文臣 。
这就是机会。
尤其当季博常将北境拿下后,地盘再次扩大,手里的实力再次暴涨。
而此时,对治政文臣的需求已经到了最刻不容缓的地步。
他等了这么久,要的可不是什么默默无闻的甘做孺子牛。
他要的是季博常礼贤下士,他要的是季博常求他出山。
他更要的是,为季博常麾下文臣之首,将来一人之下的宰相位。
所以他不会去刻意表现,更不会主动认主。
那样会辱没了自已的身价,更会让自已失去主动权。
而在季博常离开定远进入北境后,他发现庆云州多了很多外来书生。
这些书生自称来自帝都,但他们却最爱米酒最喜水边相聚。
这是典型江南文人的表现,所以这些人的来历一点都不难猜。
他发现了,也看清了这些文人趁季博常和李三山离开定远进入北境之际,来到庆云的目的为何。
但他没有加以阻止,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任由这些文人去教唆误导庆云城的百姓。
因为,这对他来说是就是一直在等的机会。
等季博常前来主动找自已的机会。
而等季博常发现庆云异样的时候,事情已经变得无法控制 。
一州之地民心被策反这和反叛无异。
但却不能用最暴力的方式镇压 ,因为现在的季博常绝不能背负任何骂名。
这会让他寒了定远百姓的心,也会让他在天下百姓心里被冠上暴躁滥杀之名。
所以他需要一个人。
一个能帮他完美解决眼前困境的人,而那个人,没有谁比自已更合适。
就连季宝盖都不行。
他离开庆云城就是为了给那些人机会,让他们挑动百姓前去逼宫季博常的机会。
自已的底子干干净净不怕查,自已和左相没有任何勾结。
所以那些百姓在提出让自已全面接掌民生布政大权时,也不会激怒季博常 。
反而会让季博常知道自已在民间的口碑如何。
利用左相的布局来逼迫季博常,在季博常最焦头烂额的时候自已出面将事情完美解决。
如此被百姓爱戴又能解决棘手难题之人,季博常要做的是什么?
礼贤下士 ,封自已为文臣之首。
掌季博常集团所有布政大权。
东海,定远,北境三地何其庞大,足以施展自已隐藏多年的治政才能。
再言,天下虽广有能者居之。
到了那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