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韩泠素,是24年前的夏天。m.sanguwu.cc那年简明六岁,父亲在一次意外中丧生,母亲悲痛过度身体极度虚弱,简明被他伯伯简麓声接到身边,来到贺城市生活。
那时的简麓声,只是N大一个不起眼的小助教,课余时间在杨氏旗下的秘玥制药做一个检验员兼职挣钱。但是简麓声的野心不止于此。
因为简麓声的手头也不宽裕,简明被带去了西郊的一家福利院——这家福利院原本是战时贺城市一些名流建立的孤儿院,接纳因战争而失去家人的可怜儿童,战后被揭露当年那些儿童不到十岁就被卖去工厂做工或卖给有钱人沦为玩物。杨氏出钱买下了这座臭名昭著的孤儿院,并将其改造成真正的儿童福利院,除了像简明这样,亲戚是杨氏员工但家中无力抚养的孩子可以在儿童福利院免费生活接受教育,还有一些,是货真价实的孤儿。
韩泠素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福利院里的孩子分为两派,一派是员工子女,他们有自己的父母亲人,只是家中有事才将他们寄养在这里,总有一天还会离开回到家人身边。另一派就是韩泠素这样被父母遗弃或没有其他亲人的孩子,他们如果没有被人收养,就要在福利院一直生活下去。
那时候,韩泠素还不叫这个名字。她和所有没有亲人的孩子一样,姓杨。
孩子是最单纯也最残忍的。那些有亲人的孩子们往往带着一种天然的高傲,欺负处境更加悲惨没有亲人的孤儿。福利院的管理员们也有各自的算盘:都是孩子,一种是杨氏员工的孩子,这些孩子的父母说不定哪天就飞黄腾达了,他们的孩子自然要好好照顾。至于那些没有亲人的孤儿,只要活着就行。
当时的福利院里,像泠素这样的孤儿,只有八个,但是这几人却能在另一个叫杨五的孤儿指挥下,一次次反抗不公待遇,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可这利益也不过是一日三餐不至于饿着肚子罢了。
在福利院的日子说不上好坏。和寄宿制学校很像,每天有老师过来上课,每周有家长过来接孩子回家——简明与伯伯感情一般,即便回了伯伯家,也和在学校呆着没什么两样。
后来伯伯兼职的药厂被迫关闭,杨氏准备重新成立一个研究所,伯伯也被重用,简明见到简麓声的机会就更少了。
渐渐地,简明成了福利院唯一一个有家人却过得好像孤儿的孩子。他和其中最活跃的的几个孤儿成了朋友。
这几个人就是杨五,泠素与忍。
说是朋友,也不过是杨五为了给孤儿争取更大利益而采取的策略:拉拢一个亲人有望高升的孩子,让他成为孤儿们的保护伞。这个保护伞本人必须性格软弱,不能对孤儿有敌意。而不爱与人交往的简明,就成了最佳人选。
几年后,简麓声不负众望成了新研究所的所长,孤儿们的地位立刻得到了提升。
简麓声似乎是用这种方式补偿简明。
日复一日,简明与三个孤儿在杨氏的福利院里度过了小学时代,寄养在这里的员工子女来得来走得走,只有这四人成了关系最亲密的朋友。
初中时,简明按照简麓声的安排,去了贺城市最好的私立中学读书,功课压力大,只有周末才能回到福利院与杨五他们见面——不知何时,简明内心最期盼的,只是见到泠素一个人了。
初二下学期,福利院进行了一次重修。
几年前,福利院外一山之隔建起了碧波庭——这个杨氏打造的休闲娱乐会所,选择这里就是看中了远离市区,没有干扰。
几年之间,福利院与碧波庭之间的那座山越来越矮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在福利院的高大围墙之下。
如今,重修后的福利院拆掉了围墙,却被更大的围墙圈在其中。它成了碧波庭庞大建筑中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而福利院里的孤儿们,也有了新的身份。
他们受到杨氏的庇护平安长大成人,现在,轮到他们回报杨氏了。
忍,就成了研究所的一个小杂工。
杨五和泠素聪明过人,两人选择继续读书,但只能在福利院里接受教育。每周末,简明都会带着所有教材回到福利院,教这两个比自己小两三岁的朋友读书。泠素聪明异常,即便依靠自学,依旧与简明同年通过高考,一起被国立医科大学录取。
录取通知书下来,泠素惊喜万分,也是那一天,她知道了简明的心意。
“泠素是杨氏收养的孤儿,杨氏本不指望她做什么。伯伯也说,就像忍那样,做个杂工就很好。或者在碧波庭做个经理,一辈子吃穿是不愁的。但泠素太优秀了,伯伯对她非常满意,不止一次暗示,希望泠素将来能和我在一起。所以那时候,我们真的非常幸福。但是2012年,伯伯找到了我。那时我正在申请去百江留学,和泠素汇合。但是伯伯他让我留在贺城市,毕业后直接进入公安局做法医。”wωω.ξìйg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