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就是村里的老师吧?真没想到您竟然如此年轻!\"陆松面带微笑地打破了沉默。
李福涛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谦逊地回答道:\"哪里称得上是老师啊,我只是接替了父亲的工作罢了。\"
“您教书几年了?”
“九年了!”
\"那么,在这里上课需要收取费用吗?”
\"不收学费的,附近的孩子们可以经常过来学习;而住得远一些的孩子,则只能一周来一次。山路不好走,你们是知道的,而且大家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忙碌!\"
这时,有人注意到桌上摆放着的语文课本,惊讶地说:\"这些书看上去好新啊!\"
\"这些书是我去城里卖掉一些药材后,跑到一所学校求得来的……\"
听到这里,众人纷纷陷入了沉默之中,心情沉重起来。
“这山里这么穷,你为什么想着教他们读书识字!”陆松突然好奇的问道。
“总要认几个字吧,他们总有一天会走大山的,用我爷爷留下的话来说,出门最少要看得懂路引和墙上贴的告示,再不济也要会写自己名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人就应该是人!”李福涛一脸认真的说着。
“门口那个是你的孩子!”
“对,我儿子,今年两岁多了!”
“一个人带孩子很辛苦吧?还要教学生!”
“还好,就是多花点时间而已,还有村里人帮衬!说不上多苦!”
“那行,就不打扰你了,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来找我们!感谢你为孩子教书!”陆松带着几人直直给他鞠了一躬,李福涛连忙躲过。
“使不得!我担不起!”
“你担得起!”一向沉默寡言的赵云山一字一句的认真开口。
送走了几人,他又换回那身长衫,端坐在椅子上……
或许几人后来都不知道,这是他们留下来五年的信念!
一直到2005年,是赵云山留任的第二年。他在任七年,也经常去拜访李福涛,时间久了也摸清楚了这个人,家里虽然穷困潦倒。
但是提着酒菜上门找他,会被他赶走。要是带着书籍文具,他就不会拒绝。只是他偶尔进城,回来一定去村委会归还这些钱财!
他也在村民口中得知,李福涛一家都受人尊敬,在村里说什么大伙儿都听!
以前也发过财,说是在山上挖了几株人参。只是卖了两株,还了人情。第三株,用来请工在河里修了一座桥……
赵云山自认为自己是比不上他,幸好他儿子一直平安健康,也没生过病……
于是那一年赵云山又整日和邓才生在县里奔波,准备筹建学校,教育确实是一件大事。路虽然不是水泥路,但这几年也修理的很平整了,泥头车也能进村了!
在多方的支持下,以及政府的帮忙。那一年,村里建起第一座水泥红砖的学校。虽然只有简陋的两栋房子。每栋都是一层四间房,但也是里程碑式的进步。
学校建成以后,自然是需要老师。这个任务自然就落到了赵云山身上,他是市里的人,认识的人比较多。
他自然是想到了李福涛,决定聘请他当村里的第一任校长。
不知道是哪个朋友收到了消息,给他帮忙,最后学校空降了五位老师,一人任校长,四人是老师。
李福涛连学校的大门都没进去,这事儿就被敲定了……
评上职称以后,工资待遇福利都有保证,李福涛就再也不用辛苦的奔波。赵云山自然不服,开始向上面申报,却一次次被驳回来。理由是,李福涛没有学籍,没有学历!
李福涛自然不知道这事儿……
从未发过脾气的赵云山自然是怒火中烧,联合陈村长,邓乡长,又不停向上面申报。
最后三人闹到了县教育局,却被以不是一个系统为由,将几人赶了出来。
三人又跑到县委,结果纷纷挨了处分,记了大过,差一点就被停职。
恰好李福涛得知此事,赶紧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