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躺在一辆由张嵩曾经使用过的“豪华”敞篷马车上,他带着一丝羞涩的笑容,眼神中透露出一抹苦涩,向着自己的粉丝们挥手致意。
与此同时,张嵩骑着一匹小马,紧随曹仁身后,高声讲述曹仁的英勇事迹,这让曹仁那原本严肃的面容似乎有变为欢喜的神色。
最终,在荥阳的贵族和官员们“自愿”献上几十辆装满贵重礼物的马车后,张嵩大方地将曹仁交给了他们,允许他们将曹仁送往许昌南部进行更好的康复。
曹仁离去了,他带着几个亲卫对抗数千黄巾军的故事在这片大陆上流传了许久。曹仁也因此战而声名鹊起!张嵩心满意足,因为知晓真相的人寥寥无几,且无人敢于发表任何非议。
随后,张嵩的部队继续他们的北上旅程。
遵循汉朝大将军的命令,定襄太守张嵩与雁门太守张辽各自率领先锋部队,从河南出发北上,目的地是雁门和定襄。他们的使命是返回故乡,驱逐北方的野蛮人,并确保大汉的北部边境长治久安。
有了这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他们在曹操统治下的每个县、城市和关隘都得以通行无阻。
数日后,张嵩的部队抵达了虎牢关脚下。在曹操的命令之下,虎牢关的驻军自然不会为难张嵩和他的团队,他们轻松地穿过了虎牢关。从徐州出发,历经兖州,如今张嵩和他的手下已进入司州的辖区。
越过虎牢关后,他们次日抵达燕市,第三天到达洛阳。
在洛阳休整一日后,张嵩带领团队从洛阳北面的孟津渡河,前往河南的温县。张杨数日前便已收到张嵩的信件,早已准备好了渡河所需的船只。然而,张嵩的部队人数虽不多,战马却十分充足,拥有两千骑兵和近四千匹战马。考虑到沿途可能的损失,尚有三千多匹马。因此,过河也花费了一些时间,大约半天方能完成。
张嵩未等待主力部队,而是带着曹泰和吕石先行过河,与张杨的亲卫一同骑马前往野王,与张杨会面。张嵩留下张辽和高顺组织部队,护送家眷暂时驻留在温县,以便第二日与其他人一同前往野王。
随着旅途的推移,张嵩的骑术日渐精进,骑马的速度也颇为迅捷。傍晚时分,他与曹泰、吕石以及张杨的亲卫一同抵达了野王县城。
张杨已在城门外等候,见三人靠近,他远远地高声呼唤:“那边可是张嵩侄子?”
这就是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
张嵩忍不住感到眼眶泛红。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显现出真挚的情感。
后世有人评价吕布是三家之仆,确实,吕布曾杀死并州的丁原。然而,为何那些从并州追随吕布的人,如高顺和曹泰,始终忠诚于他,直至生命终结?为何张杨不惜 被曹操报复,也要派出部队响应吕布,就如同苍蝇试图摇动大树?后世评价吕布残酷,但为何那些厌恶曹操残酷手段的人,如陈宫和张邈,愿意接受吕布作为兖州的统治者,并对他忠诚至死?
正如人们常言,胜者塑造历史,而失败并逝去的人,必须准备留下可供后人评说的污名。仅此而已。
张嵩自幼便曾见过张杨,自然一眼便认出了他。于是,他驱马前行,翻身下马,恭恭敬敬地喊道:“叔叔。”
张杨是个性格直率的人,直率到有时会显得有些笨拙。从后世的视角来看,他的确有些天真。
三年前,李傕和郭汜在关中交战,长安陷入了混乱,皇帝被迫返回洛阳。张杨率领匈奴左骑将军呼厨洛,与杨洪、董成等人联手,救援了皇帝。皇帝对张杨的救命之恩感激涕零,任命他为和平将军,授予金乡侯的封号。当时,张杨本想护送皇帝返回洛阳,但他的部下反对。因此,张杨返回了野王。
杨洪、董成、韩暹等人最终护送皇帝回到了洛阳,但途中食物耗尽。张杨于是带着食物前往洛阳路途中迎接皇帝,并随皇帝一同返回洛阳。皇帝想要留张杨在洛阳协助自己,但张杨却说:“皇帝有众多的大臣和官员支持。作为一个外县的总督,我应当负责在外保护皇帝,怎能长期留在皇宫中呢?”因此,张杨又返回了野王,皇帝于是任命他为大司马。
这对张杨来说,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但他却将馅饼扔进了厕所,甚至懒得正眼去看一眼。
他的天真,让人既敬佩又担忧。
事实上,张杨只是忠于汉朝,勤勉地履行着一个政府官员的职责,不愿破坏祖先留下的传统。仅此而已。
张杨的直率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行上,也体现在他的生活中。例如,在张嵩的部队和家眷到达之前,他已经清理了县城的营地和一座大宅院,交给了张嵩使用,并且提供了大量的食物、饲料和贵重物品。在饮酒方面,他在为张嵩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同样喝尽了每一杯酒,很快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