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新帝登基 (二合一)



    曾经数次握住刀柄的郭登,“刷”的一下拔出了腰间的钢刀,怒目圆睁的看着刘安跟郭敬两人。

    不仅仅是郭登暴走,就连大同府内守军将士们,也齐刷刷踏着步伐来到了他的身后,站位非常明显!

    要知道阳和惨败后,郭登始终亲临一线振奋勉励士卒,吊唁死者慰问伤者,甚至亲自裹创敷药。相反广安伯刘安跟镇守太监郭敬,依旧在城内载歌载舞,贪图享乐毫不关心外面将士情况。

    人心都是肉长的,战乱时期的谁跟底层的将士们站在一起,那将士们自然愿意为他卖命!

    “郭登,抗旨不遵如今还敢威逼上官,莫非你真想要造反不成!”

    不得不说,出镇在外的太监,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色厉内荏的本事。至少在这种局势下,还敢强撑着训斥,而不是直接认怂。

    “本将守城就是忠君之事,愿与众将士生死与共,何来造反!”

    事情都已经走到这步,郭登也是豁出去了。

    自己南征北战数十年,临到头来却要屈辱的向鞑虏开关献城,那样的话我郭登毋宁死乎!

    与此同时,大同总兵刘安的亲兵们,察觉到局势不对,也纷纷从府外驰援过来。就在双方即将要兵戎相见的时候,驿站一名驿卒举着令旗,拿着朝廷急报一路跑进了大同府衙。

    “新君登基,布告中外!”

    新君登基?

    听到这声呼喊,在场的所有人都呆呆的愣住了,大明要改朝换代了吗?

    那又是谁继位登基,庶长子朱见深还是郕王朱祁钰?

    相比较郭敬跟刘安,满脑子想的新帝王是谁,郭登却是如负重释的说道:“赖天地祖宗之灵,国有君矣!”

    这个君,自然指的不是朱祁镇,从这一刻始,大明王朝迎来了新的帝王!

    没错,正统十三年八月二十七日,京师文武百官齐聚奉天大殿内外,朝着高高坐在龙椅之上的朱祁钰,行五拜三叩大礼,同时高呼万岁。

    并且就在这一天,大明来年有了一个新的年号,称之为景泰。

    沈忆宸依旧是站在翰林官的阵营中,穿着一身低调的青袍官服,可满朝文武谁心里都清楚,此子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小角色,哪怕阁部大臣面对他都是平礼相待。

    如果换做是以前,估计很多人会心生不满,嫉妒情绪驱使之下背后阴阳怪气。但时至今日,哪怕曾经的死对头贺平彦、杨鸿泽等人,都得蛰伏隐忍避其锋芒。

    时势造英雄,沈忆宸抓住了这个风口,成为了京师最为亮眼的新星!

    国难之际朱祁钰的登基仪式一切从简,接受了文武百官的觐见朝拜后,便开始宣读政令。

    土木堡之战幸存的最高级别统帅,成国公朱勇承担了战败责任,被问罪夺爵贬为庶民。曾经位极人臣显赫一时的大明公爵,落得个如此下场,真是令人不胜唏嘘。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朱勇嫡长子朱仪领军有方,驰援鹞儿岭一战以及怀来城一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并没有受到成国公朱勇被夺爵的影响,还升迁至从二品的都指挥同知。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算是给朱勇保留了些许颜面,同时也避免成国公府虎落平阳被犬欺的下场。

    另外于谦正式担任兵部尚书一职,节制京师各营兵马,包括沈忆宸率领的驰援军。ιΙйGyuτΧT.Йet

    朱祁钰可能御下的帝王心术比不上他的皇兄朱祁镇,可生长在皇家,基本的平衡之道属于与生俱来的天赋,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让沈忆宸在京师“一家独大”。

    掌控大军的于谦,就是朝廷用来制衡沈忆宸的对位。

    等再过些许时日,靖远伯王骥率领着南征军班师回朝,这支真正的大明精锐驻守京师,那沈忆宸就再无谋逆的隐患。

    如果说于谦上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那么接下来的“人事”调动,就彻底把帝王的平衡之道玩的淋漓尽致。

    翰林院侍读杨鸿泽、翰林院试讲贺平彦,被紧急任命入阁参预机务,也就是说从这一刻开始。本应该属于沈忆宸的阁老之位,换成了他们替补。

    原因无他,贺平彦的身后站着吏部尚书王直,以及病逝的内阁首辅马愉遗留下的残党支持,而杨鸿泽是礼部尚书胡濙挑中的接班人。

    景泰帝朱祁钰毫无朝堂根基,想要坐稳这个皇位就必须与文官集团达成妥协,同时让他们入阁参预机务,也能对沈忆宸掌控重兵的军权加以限制。

    不过顺带的,翰林修撰商辂接替了侍读席位,同时当年的庶吉士萧彝,也升任为翰林院修撰一职。

    沈忆宸这些不为人知的“朋党”,同样一步步朝着朝堂权力中心走去。

    一项项任命宣读下去,让朝堂完成了堪称翻天覆地一般的势力洗牌。不过在场文武大臣心中都清楚,真正的重头戏还在后面,沈忆宸的任命才尤为关键。

    此子是能继续在权力中心叱咤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