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讽刺

    文艺片首日票房高达1430万,导致无数人好奇《记者》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导致第二天票房还涨了一点,达到1420万,对外则是1600万。m.yaxuanshuwu.com



    票房暴涨,豆瓣评分也出来了,9.3分,在所有华语片中排在第二,只在《霸王别姬》之下。



    不过电影的初始评分都比较高,估计过段时间,评分就会降低一点。



    同时,骂声也出来了。



    一群电影人跳出来批评《记者》。



    不过这群人不敢像批评张一谋那样,借着电影批评导演,他们只敢批评《记者》这部电影。



    《记者》这部电影第一次讽刺的是媒体,但媒体面对张天成的讽刺,都是敢怒不敢言。



    民营媒体面对内地首富,全球排名第十八的富豪,哪敢得罪。



    至于官媒,张天成可是受到上头重点照顾,要是张天成和上面提一句,官媒领导就会倒霉,为了自己的位置,官媒领导也不敢说什么。



    至于“逆子”南方系媒体,他们没觉得自己被讽刺,反而很高兴,大肆夸赞《记者》,借助《记者》的立意,批评其它官媒操纵民意,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枉顾法律,偏袒商人。



    《记者》第二讽刺的就是那些掌握话语权的电影人。



    其实也根本没讽刺,只是那些电影人对号入座,觉得张天成在讽刺他们操纵电影界。



    他们都是虚职,很多人上升无望,也不怕得罪张天成。



    不过,他们也不敢得罪太狠,毕竟张天成除了导演,还是一个大资本。



    真要惹毛了张天成,让张天成不顾一切,那他们以后就难接到夸赞电影,贬低电影的工作。



    所以他们只敢批评电影。



    电影人的批评,王长田和张昭都没放在心上。



    他们知道这些批评对于票房,不会有多大影响。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大众的思想也在慢慢变化,不会再像改革开放以前,将专家的话当成真理。



    这几年,电影人的话语权,正在快速缩小。



    如今,一些电影人的批评和夸赞,对于电影票房的影响很低。



    加上《记者》通过首日票房刷新文艺片纪录,已经起势,那些批评都是无用功。



    就像当初《英雄》和《十面埋伏》,只要前几日票房很亮眼,大众对于电影的评价,还算不错。



    那么,任由那些电影人怎么批评,都不会影响到票房。



    第三天,票房骤降,只有890万,不过不是因为电影人的批评,而是因为今天是周一。



    虽然骤降,但对于其它文艺片来说,单日票房890万,还是不可攀登的高峰。



    往后几天,票房走势一直不错,王长田和张昭便开始打点媒体,让媒体报道《记者》票房时,把光线传媒的名字给带上。



    之前没带上光线传媒,是担心票房不稳。



    虽然后续票房扑街的可能性很低,但要是出现那种情况可就麻烦了。



    光线传媒的招牌一旦打出去,可就收不回来,当头炮可不能沉下去,稳妥点更好。



    之前宣传《绣春刀》时没带光线传媒,就是想一炮而响。



    14号,《记者》总票房来到5000万,早就打破《千里走单骑》创造的3200万文艺片票房纪录。



    在圈内看来,《记者》票房突破一亿是板上钉钉,这让圈内那一众专拍文艺片的导演,很是难受。



    张天成拍商业片有票房就算了,拍文艺片既能拿奖,也能拿票房,这简直让人想杀人。



    在一众文艺片导演难受时,张天成飞至京城。



    上飞机前,给章开林打了电话,落地京城,与嘉禾工作人员碰面后,张天成随着工作人员前往酒店。



    办理好入住,放好行李后,前往嘉禾公司。



    “天成,这几天范兵兵那些人一直在问参加金球奖颁奖晚会的事,你看怎么决定?”



    张天成来到章开林办公室,打声招呼后,章开林就说起正事。



    “姑父,这事你决定吧,不过先说好,我不会参加,你别安排我。”



    章开林愣了下,惊讶问道,“不参加?”



    张天成端起章开林秘书送上的咖啡,抿了一口,借助放下咖啡杯能掩饰尴尬的时机,快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