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出建康城



    马车继续前行,经过了建康最繁华的朱雀街。这条街道宽阔平整,两旁种满了高大的梧桐树,深秋的梧桐叶已经开始泛黄,有的已经飘落在地,被行人踩过,发出轻微的“沙沙”声。街道两侧的商铺林立,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有卖丝绸的铺子,门口挂着五颜六色的绸缎,随风轻轻飘动,宛如一道道绚丽的彩虹;有卖瓷器的铺子,窗台上摆满了精美的青瓷和白瓷,它们或圆润如玉,或线条流畅,透着温润的光泽,让人不禁驻足欣赏;还有专门售卖香料和胭脂水粉的铺子,门前摆着一个铜香炉,炉中升起袅袅的烟雾,带着淡淡的檀香味,让人忍不住驻足深吸一口,仿佛能洗净心灵的尘埃。



    谢斯南透过纱帘,闻到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香气,有商铺中飘出的檀香,有街边小摊上蒸糕的清香,还有秋风中隐约夹杂的桂花香。她的目光落在不远处的一座茶楼上,茶楼的二楼窗户敞开着,几个文人模样的人正围坐在一起,吟诗作对,时而发出爽朗的笑声。他们或举杯畅饮,或挥毫泼墨,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之沉醉。茶楼外,几位身着素衣的女子正手持团扇,轻声细语地交谈着,她们或低头浅笑,或抬头远眺,举手投足间尽显温婉与雅致。



    再往前行,远处的紫金山若隐若现,山势巍峨,绵延起伏,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横卧在建康城的东边。山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雾气,朦朦胧胧间,仿佛披了一袭轻纱,增添了几分神秘与仙气。深秋时节,山间的枫叶已染上浓浓的红意,像是画师随意泼洒的朱砂,又似烈火在山峦间燃烧。红叶与青翠的松柏交相辉映,点缀出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让人不由得心生向往。



    山脚下的寺庙隐约可见,檐角飞翘,香烟袅袅升腾,与山间的薄雾交织在一起,仿佛天与地之间的纽带。紫金山的山道蜿蜒曲折,几名僧人正沿着山路缓步而行,手中握着禅杖,身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宛如古画中的点景人物。山腰处偶尔传来几声鸟鸣,清脆悠远,打破了山间的静谧,却也更显出紫金山的灵动与生机。



    谢斯南透过纱帘,望着这片山色,心中不禁感叹,这样的景致,若在现代,必定是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然而此刻,她却无暇欣赏这份美景,心中隐隐的惆怅与疲惫让她无法完全沉浸在这如画的风光中。她低声喃喃:“紫金山虽美,可这山下的建康城,却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风波和暗涌。”



    马车继续前行,谢斯南的目光被远处的一片连接的庞大建筑群吸引。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气势恢宏。离得远了看不清楚,似乎各个府邸的大门都紧紧关闭,门前的石狮威严地蹲守着,显得格外冷清。她敲打车上的木门询问那里是何处,车夫回答说那是诸位王府所在,



    谢斯南鼻子一酸,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她强忍着不让泪水滑落,心中却如翻江倒海般难受。前几日,这座府邸群中某一个府邸的主人——那个有着文才武功、风度翩翩的萧锋,为了救她,竟然不惜以命相护,最终英勇就义。她清楚地记得萧锋倒下时的模样,那双曾经充满智慧与深情的眼睛,最后却只剩下无尽的遗憾与不甘。



    “萧锋……”谢斯南在心中默念着这个名字,胸口像是被一块巨石压住,喘不过气来。而更让她愤怒与悲痛的是,萧锋的死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被污蔑成了造反分子,成了朝廷的罪人。他的忠诚,他的牺牲,却换来了这样的结局,谢斯南怎能不为他感到不平?



    她低垂着头,手指紧紧攥着裙摆,指节微微发白。她恨自己无能为力,恨自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却无法为萧锋洗刷冤屈。马车驶过江夏王府的大门,谢斯南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那块牌匾上,直到再也看不见,她才缓缓闭上眼睛,任泪水无声地滑落。



    马车一路前行,渐渐驶向建康城的西门。城门高大巍峨,由青灰色的巨石砌成,城墙上布满了岁月留下的痕迹,斑驳的苔藓在石缝间悄然生长,却丝毫不减城门的威严。城门的上方悬挂着一块巨大的匾额,上书“秣陵”二字,字体遒劲有力,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霸气。这两个字,不仅代表着建康城的旧称,也象征着这座城池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



    城门的两侧,各立着一座高耸的箭楼,楼上驻扎着全副武装的守军。他们身穿铁甲,手持长矛,目光如炬,警惕地注视着来往的行人和车马。城门下的士兵则手持长戟,负责检查进出城的百姓和货物。一队商贩正推着装满货物的木车缓缓通过城门,士兵仔细翻检着车上的箱笼,确认无误后才挥手放行。



    城门口的人流熙熙攘攘,有挑着担子的农夫,有背着包袱的旅人,还有骑着马的贵族子弟。几名小贩趁着人多热闹,干脆在城门口摆起了小摊,叫卖着一些小吃和杂货。一个卖糖葫芦的老人扛着竹竿,竹竿上插满了晶莹剔透的糖葫芦,在阳光下闪着诱人的光泽。他的吆喝声清脆响亮:“糖葫芦,酸甜可口的糖葫芦!”



    马车行至城门口时,原本熙熙攘攘的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