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静水,激起千层浪。反对的声浪此起彼伏,汹涌澎湃。众多文人墨客,那些自恃清高的儒生,纷纷站出来指责嬴政此举劳民伤财,有违古制。
东巡的队伍如长龙蜿蜒,嬴政坐在华贵的车辇之中,神色威严。可当抵达泰山脚下,准备举行封禅大典之时,那些刺耳的反对之声愈发激烈,几近震耳欲聋。
“陛下,此举耗费巨大,民力不堪重负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儒士,不顾生死,跪地进谏,声泪俱下。
嬴政听闻,猛地掀开车帘,龙目圆睁,怒喝道:“朕乃天下之主,顺应天命,一统六合。封禅泰山,乃是告慰天地,何错之有?”他的声音如雷霆炸响,震得众人胆战心惊。
那一日,天空阴云密布,厚重的乌云仿佛压在人们心头。恶劣的天气给封禅大典的举行增添了诸多困难。山路湿滑,风势渐强,筹备工作变得异常艰难。
嬴政需在大典前数日沐浴净身,独居斋戒,以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接着是祭祀准备,大量的祭品被精心挑选,包括三牲、五谷、美酒等。
然后是登山祭祀,嬴政在群臣和侍从的簇拥下,沿着陡峭的山路艰难攀登。到达山顶后,设坛祭祀,嬴政亲自献上祭品,宣读祭文,祈求天地神灵赐福于秦帝国。
然而,恶劣的天气使得整个仪式充满了不确定性。狂风不时吹乱祭品,雨水打湿了嬴政的龙袍,但他的决心未曾有丝毫动摇。
“陛下此举,不过是自我吹嘘,粉饰太平!”有文人在阴暗的角落私下议论,他们的言辞如暗箭,试图刺穿嬴政的威严。
嬴政得知这些言论,龙颜大怒,那怒火仿佛能将整个天地燃烧。他本以为自己的丰功伟绩会让万民顶礼膜拜,却未曾料到竟有如此多的逆耳之声。
封禅之后,嬴政在各地刻诗颂德之举,再次引发了轩然大波。
这位雄主深知,作为一统天下的帝王,不能被愤怒冲昏头脑,失去理智的判断。
回到咸阳宫,嬴政将自己关在书房内,整整一夜未眠。他回想着封禅大典的每一个细节,那些质疑和指责的声音在他脑海中不断回荡。他握紧拳头,关节泛白,心中的愤怒几近喷薄而出。
然而,他努力克制着自己。他明白,此刻的冲动可能会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他深吸一口气,缓缓松开拳头,告诉自己必须冷静应对。
嬴政开始思考如何化解这场危机。他翻阅着各地呈上来的奏折,试图从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每一份奏折上的文字都像是一把重锤,敲打着他的内心。
在那些反对的声音中,儒生们的言辞尤为激烈。他们秉持着儒家的传统思想,认为嬴政的刻诗颂德有违仁德,是对百姓的一种压迫。
一位德高望重的儒生站出来:“陛下,为政当以仁为本,您如此大兴土木,刻石颂功,实非仁政之举。”
另一位儒生也附和道:“古之圣王,皆以德行服人,而非以权势压人。陛下此举,恐失民心。”
嬴政听闻这些言论,心中的怒火再次被点燃。他厉声道:“朕统六国,平天下之乱,建不世之功。今刻石颂德,乃为激励后人,使大秦永固,何错之有?”
儒生们却反驳道:“陛下之功绩,天下共睹。但仁政方能长治久安,如今百姓负担沉重,怨声载道,陛下当反思。”
双方的思想激烈碰撞,嬴政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数日后,嬴政召集了朝中重臣:“朕之刻石颂德,乃为铭记大秦之功业,激励后人。若有人误解,朕当以行动正名。”
随后,嬴政决定加大对民生的关注,减轻百姓的负担,同时加快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以证明自己的决策是为了大秦的长远发展。
在封禅大典之后,秦始皇通过刻石继续抒发他的壮志豪情,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刻石。”
公元前 219 年,泰山刻石:皇帝即位后制定明确的法令,到了二十六年,兼并天下,无人不服。皇帝亲自巡视远方百姓,登上泰山,视察东方。
峄山刻石:皇帝建立国家,从前世代称王。讨伐叛乱,威震四方,武功正义正直。
琅琊刻石:在二十六年,皇帝开始统治。制定公平的法令,成为万物的准则。使人事分明,父子和睦。皇帝圣明智慧仁义,道理清晰明白。
公元前 218 年,芝罘刻石: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