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仔细审视着计划,最终点头同意。
政变的前夕,夜色如墨。李隆基身着铠甲,手持长剑,神色凝重地看着身边的亲信们。
“诸位,今夜一战,关乎大唐的未来。我们要为了正义,为了大唐的江山,奋勇杀敌!”
众人齐声高呼:“愿为大唐效死!”
随着一声令下,李隆基带领着众人向着皇宫疾驰而去。
宫中,韦后正在宴会上得意洋洋,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临近。
突然,喊杀声四起。李隆基和陈玄礼的人马如神兵天降,迅速冲入宫中。
韦后的党羽们惊慌失措,纷纷四散奔逃。
“保护皇后!”侍卫们慌乱地呼喊着。
但李隆基的人马势如破竹,很快就杀到了韦后的面前。
“韦后,你的末日到了!”李隆基怒喝道。
韦后惊恐地看着眼前的一切,瘫倒在地。
李隆基手起剑落,韦后当场毙命。
与此同时,太平公主也在宫中指挥着战斗,安乐公主及其党羽纷纷被诛杀。
一夜之间,血染红了皇宫的地砖。
黎明时分,阳光洒在这片刚刚经历了血腥洗礼的土地上。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拥立李显的弟弟李旦为帝,大唐终于结束了这段混乱的时期。
新的一天,大唐迎来了新的希望。而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名字,也将永远铭刻在大唐的历史长河中。
李旦即位之初,朝政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手中。太平公主作为武则天的女儿,极具政治野心,企图左右朝政;而李隆基作为李旦之子,在唐隆政变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果敢和智慧,也拥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
李旦深知妹妹太平公主的厉害,对她极为倚重,凡事皆听她的意见,甚至连官员的任命都由太平公主说了算,其权势可谓权倾天下。而李隆基因诛杀乱党、拥立李旦有功,被立为太子,他也开始建立自己的势力体系。
太平公主的权势在李旦登基后达到巅峰。她将昔日韦后党羽中的萧至忠、崔湜、韦嗣立、赵彦昭四人运作进了三省六部工作,其中两人还进入了宰相班子。
李隆基不甘示弱,将姚崇和宋璟这两位心腹调入京城,并送进宰相班子任职。姚、宋二人对朝政进行改革,使朝廷纲纪肃然。李隆基借此向李旦施加影响,阻止萧至忠等四人在朝廷中央任职,最终崔湜被罢免,其余三人被贬官外地,李隆基在这一回合取得完胜。
太平公主意识到李隆基的威胁,她利用李隆基非嫡长子的身份做文章,发动舆论战,使李隆基不适合做太子的言论甚嚣尘上。
李旦为了帮儿子度过难关,下诏禁止讨论废立太子之事,但太平公主并未罢休,还在东宫安插眼线,监视李隆基的一举一动。
李旦维护表面的和谐,试图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寻求政治平衡。他重情义,不想伤害任何一方,但深知权力斗争的残酷,内心十分矛盾和无奈。
面对太平公主的凌厉攻势,李隆基惊惧之余,也在暗中谋划反击。王琚进言道:“形势已十分紧迫,陛下不可不迅速行动了。”
张说从东都洛阳派人送来佩刀,示意他当机立断。崔日用则劝李隆基先控制住左右羽林军和左右万骑军,再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一网打尽,以免惊动太上皇。李隆基认为有理,任命崔日用为吏部侍郎。
先天二年七月,太平公主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以及宫女元氏等人密谋,准备以羽林军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夺权,还企图在李隆基服用的天麻粉中投毒。
魏知古将这一阴谋告发,李隆基当机立断,与岐王李范、薛王李业、郭元振以及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人定下计策,率先动手诛除太平公主集团。
七月初三,李隆基通过王毛仲调用闲厩中的马匹以及禁兵三百余人,从武德殿进入虔化门,先将常元楷和李慈斩首,在内客省逮捕贾膺福和李猷并带出,又在朝堂上逮捕了萧至忠和岑羲,下令将四人一同斩首。窦怀贞逃入城壕之中自缢而死,李隆基下令斩戮其尸体,并将其姓改为毒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