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客文学 > 其他小说 > 历史追光者 > 第82章 中晚唐的困局

第82章 中晚唐的困局

限的资源兴办学校。亲自挑选教材,为学生授课,将儒家的经典学说和道德观念传授给当地学子。

    

    韩愈虽身处逆境,却文思泉涌。他写下了诸多抒发内心愤懑与坚守的诗文,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其忠诚与无奈跃然纸上。

    

    在潮州,韩愈虽任职仅约八个月,但功绩卓着。他致力于传播儒家思想,将儒家经典如《诗经》《尚书》等的要义传授给当地学子,倡导仁爱、礼义、忠信,使儒家思想在潮州生根发芽。

    

    潮州当时有一条恶溪,其中常有鳄鱼出没,伤害人畜。韩愈亲自撰写了《祭鳄鱼文》,并举行仪式,责令鳄鱼限期离开。这一举措虽然看似奇特,却展现了他为百姓除害的决心。

    

    面对潮州的诸多问题,他展现出非凡才能。他组织百姓治理水患,改良农耕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打击不法势力,整肃社会风气;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之后,韩愈又被调任袁州,袁州位于今江西省宜春市。

    

    在袁州,韩愈依旧关心民生,积极改革弊政。他减轻百姓赋税,整顿吏治,重视教育,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公元 824 年,韩愈在长安逝世,享年五十七岁。他一生着作颇丰,其代表作有《师说》《进学解》等,他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 845 年,唐武宗李炎坐在大明宫的龙椅上,愁容满面。他正在思考如何进行《会昌灭佛运动》。

    

    自唐朝建立以来,佛教在这片土地上逐渐兴起。尤其是在武则天时期,佛教更是盛极一时。武则天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大力推崇佛教,使其影响力日益扩大。此后,佛教在唐朝的发展历经多年,其势力不断膨胀。

    

    此前,早在唐宪宗时期,韩愈曾因直言进谏反对迎佛骨,而被贬潮州。这一事件虽已过去多年,但也让唐朝的统治者们开始思考佛教过度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

    

    如今,佛教的过度膨胀已经让国家陷入了深深的危机。全国寺庙多达 4600 余说,僧尼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 26 万余人,还有 15 万奴婢被困在寺院的樊笼之中。

    

    这些僧尼,脱离了生产,不纳税,不服役,大片的农田因此荒芜,粮食产量锐减,百姓们食不果腹,民不聊生。

    

    李炎想想都头疼,若再不采取行动,大唐的江山将岌岌可危。李炎与宰相李德裕秘密商议。

    

    “陛下,佛教之势如今已如洪水猛兽,再不整治,大唐危矣!”李德裕满脸忧色地说道。

    

    李炎咬了咬牙,站起身来,“朕心意已决,定要展开这场灭佛之战,还我大唐一个清朗!”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会昌灭佛运动拉开了帷幕。

    

    命令下达之后,各州各县纷纷行动起来。然而,这一过程却充满了艰难险阻与重重波折。

    

    在洛阳城外的一座寺庙,官兵们前来执行拆除寺庙的命令。寺中的住持带着僧众们横在寺庙门口,高声叫嚷:“佛祖庇佑,尔等不可造次!”

    

    负责的将领毫无惧色,大声喝道:“奉皇上旨意,拆除寺庙,还俗僧尼,谁敢违抗!”

    

    双方僵持不下,局面一度混乱不堪。有小僧偷偷溜出寺庙通风报信。城中的一些佛教信徒听闻此事,纷纷赶来支援,与官兵们形成了对峙。

    

    消息传到了皇宫,李炎怒不可遏,“竟敢违抗圣旨,朕绝不轻饶!”随即派出亲信将领,率领更多的兵马赶赴现场。

    

    经过一番激烈的冲突,最终官兵们突破了阻拦,成功拆除了这座寺庙。住持和一些顽固的僧尼被强制还俗,分配到农田劳作。

    

    会昌灭佛运动中,据史料记载,查处私自藏匿大量财物。据不完全统计,被拆除的寺庙中数以万计的金银珠宝、无数的绫罗绸缎、大量的田产契书以及难以估量的珍贵法器。仅黄金就收缴多达数千两,白银数万两,铜钱更是堆积如山。

    

    这些充公的财物极大地充实了国库,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持。还俗僧尼 26 万余人,拆除寺庙 4600 余所。

    

    会昌灭佛运动解放了大量劳动力,国家的财政收入显着提高。劳动力回归生产,吸引了一些流民重新安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中晚唐的天空,阴霾密布,风雨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