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阐释和深化,使得儒学在哲学层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周敦颐乃北宋理学的开山祖师,他为宋明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代表作《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更是成为千古名句,展现了莲花身处污浊环境却依然保持纯洁的特质,也反映了周敦颐自身的道德追求和人格理想。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文字优美,寓意深刻,读来令人深思,给后人带来了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黄庭坚出生于公元 1045 年,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聪颖好学。
黄庭坚于治平四年(1067 年)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他在朝廷历任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着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职。
黄庭坚在为官期间,展现出了一定的政治才能和文学造诣。他主张改革弊政,关注民生疾苦,但由于种种原因,其政治抱负未能充分施展。
黄庭坚的文学成就颇高,他的诗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与苏轼缘分深厚,黄庭坚的岳父孙觉和舅舅李常都是苏轼的好友。
1072年,湖州太守孙觉向杭州通判苏轼推荐黄庭坚诗文,苏轼赞其“此人如精金美玉……何以我称扬为?”1077年,苏轼在拜访济南齐州太守李常时,又见到黄庭坚的诗文,称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
1078年,国子监教授黄庭坚鼓起勇气寄信给苏轼,苏轼也热情回复,从此二人书信往来,诗文唱和,成为知己好友。他们的诗文与苏轼并称“苏黄”,书法与苏轼位列“宋四家”。
黄庭坚的诗作有着独特的个人风格,主张“点铁成金”“脱胎换骨”,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和形式美,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感慨。他曾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改成词《瑞鹤仙·环滁皆山也》,此词在内容上照搬原文,且用了12个“也”字押韵,紧紧扣住了原作想表达的主旨,足见其对欧阳修作品的欣赏与对文字技巧的高超驾驭。
苏轼出生于公元 1037 年 1 月 8 日。考进士的时候文章便被欧阳修预见“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门下还有秦观、晁补之、张耒三位学士。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文学创作风格多样,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词作既有豪迈壮阔之作,也有婉约细腻之篇。
秦观出生于 1049 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家。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于元丰八年(1085 年)考中进士。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为婉约派词人。其词风格婉约细腻,情感真挚深沉。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出自《鹊桥仙·纤云弄巧》,脍炙人口。
秦观在朝廷为官,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等职。然而,他的仕途颇为坎坷,多次遭遇贬谪。
秦观于公元 1100 年去世,享年52岁。
晁补之生于 1053 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晁补之自幼聪明好学,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于元丰二年(1079 年)考中进士。
晁补之同样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迈壮阔之作,也有清新婉约之篇。在朝廷历任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着作佐郎等职。于公元 1110 年去世,享年58岁。
1054 年,张耒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
张耒于熙宁六年(1073 年)考中进士,当时年仅 19 岁。
由此踏上仕途的他,却充满波折。起初,他担任主簿、县尉等基层官职,工作兢兢业业,但因其为人正直,直言敢谏,多次得罪权贵,遭遇打压和排挤。在新旧党争中,他的政治立场受到牵连,屡次被贬谪,辗转多地任职,生活困顿。
尽管仕途不顺,但张耒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张耒于 1114 年去世,享年 60 岁。
周邦彦出生于 1056 年,年少时个性疏散,但颇为好学,博涉百家之书。宋神宗时,他献《汴都赋》,受到神宗赏识,被提拔为太学正。
周邦彦精通音律,作品格律谨严,语言曲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