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宗真心和关心,并非完全是负面形象。宪宗对万贵妃的极度宠信,在明朝后宫引发了一系列的风波和故事。
公元 1487 年,朱见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享年 41 岁。儿子明孝宗朱佑樘即位,时年 18 岁。
朱佑樘,出生于公元 1470 年 ,童年经历颇为坎坷,生母纪氏在宫中地位卑微,生活艰难。这并未消磨他的意志,反而铸就了他坚毅、善良的品质。从登基伊始,他便决心扭转朝局,励精图治。
朱佑樘大力整顿朝纲,严惩万安、李孜省等奸佞之臣,完善官员考核制度,选拔了刘大夏、徐溥、刘健等贤臣能吏,使朝政焕然一新。
推行轻徭薄赋之策,弘治二年减免税粮达 50 万石,还鼓励垦荒,规定新垦荒地三年免租,新增耕地面积数百万亩。治理苏松河道,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朱佑樘为国子监增加学生名额、划拨经费聘请师资,并新增实用学科。弘治五年,江南新开 15 所书院,苏州“正谊书院”获 500 两白银购置教具,每年招 80 名学子。弘治年间,京城私塾数量增长约 30%,如李夫子的私塾学生从 10 余名增至 30 余名。由此,科举选拔人才数量也增加。
朱佑樘派了像余子俊这样素有威名且军事才能出众的将领前往西北边防驻守。余子俊迅速整顿边防军队,加强训练,提升士兵的作战能力。
朱佑樘从国库拨出大量银两用于增加边防军费。原本边防每年的军费仅有数十万两,在他的支持下,军费增加了近一倍。这些经费用于购置精良的武器装备,如打造了坚固的盔甲、锋利的长枪和强弓劲弩,还配备了先进的火炮。
朱佑樘下令修缮边防城墙和堡垒,增设烽火台,加强了预警和防御体系。
弘治十二年,鞑靼小王子率数万骑兵进犯。余子俊指挥边防军队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以火炮和强弩给予敌军迎头痛击。经过数日激战,成功击退鞑靼军队,保卫了边疆的安宁。
此次胜利彰显了朱佑樘加强边防建设的成效,也使得明朝的边境在一段时期内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弘治年间,朱佑樘大力整顿朝纲。1488 年,他罢黜了万安、李孜省等奸佞之臣,任用徐溥、刘健、谢迁等贤臣。1489 年,大规模减免受灾地区税赋,如弘治二年减免税粮达 50 万石。他还鼓励开垦荒地,规定新垦荒地三年不收租税,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弘治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大幅增加。
1492 年,朱佑樘命刘大夏治理黄河水患。刘大夏采取疏通河道、加固堤坝等措施,成功治理水患,保障了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朱佑樘的感情生活在古代帝王中堪称独特。他一生只有一位皇后张氏,未曾纳妾,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伉俪情深。这种一夫一妻的真挚情感,在古代帝王中极为少见,也体现了他对爱情和婚姻的忠贞与尊重。
朱佑樘在位的 18 年,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改革举措,明朝呈现出“弘治中兴”的繁荣局面。他勤勉政事,每日早朝,甚至重开午朝,虚心纳谏。他的仁德与智慧,为明朝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受后世赞誉。
弘治十八年(1505 年),朱佑樘驾崩于乾清宫,年仅 36 岁。他的一生,虽短暂却辉煌,以其励精图治的精神和对国家的挚爱,成为明朝历史上备受尊崇的皇帝。
公元 1505 年,明孝宗朱佑樘驾崩,年仅 15 岁的朱厚照登基称帝,朱厚照,生于公元 1491 年是朱佑樘长子。
朱厚照即位之初,展现出了一定的期望和朝气。他试图展现自己的统治能力,对政事表现出一定的关注。
好景不长,朱厚照很快便沉迷于玩乐之中。他宠信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宦官,使得朝政大权逐渐落入刘瑾等人之手。刘瑾专权期间,大肆贪污受贿,结党营私,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公元 1510 年,刘瑾的罪行被揭露,朱厚照最终下令将其处死。
正德五年(公元 1510 年),安化王朱寘鐇以讨伐刘瑾为名起兵反叛。虽然叛乱很快被平息,但这一事件也反映出当时明朝内部的矛盾和动荡。
正德十二年(公元 1517 年),朱厚照不顾群臣反对,执意御驾亲征。在应州之战中,朱厚照亲自指挥作战,与蒙古鞑靼部落展开激战。据史书记载,这场战役持续了数日,双方均有较大伤亡。
最终,明军击退了鞑靼的进攻,取得了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