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客文学 > 其他小说 > 历史追光者 > 第143章 明朝朱载堉,宋应星,徐光启科学界三星

第143章 明朝朱载堉,宋应星,徐光启科学界三星

业和商业的协同进步。被欧洲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对世界近代史上的工业革命和欧洲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该书出版不久即传到日本,在日本一直流传,18、19 世纪对日本近代的科学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1950 将该书全部译成为日文,1969 年还出版了日本译注本,多次重印。

    

    1869 年,由法国的汉学家于莲和尚比扬摘译成法文,书名叫“中华帝国古今工业”。英国着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多次引用了有关章节。

    

    1882 年,德国人布莱茨希奈德所着的《中国植物》一书也引用了《天工开物》的内容。

    

    1966 年,美国出版了《天工开物》的英文译注本,书名为《十七世纪的中国工艺学》。《天工开物》先后被译成多种外文,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世界科技史上成为一部重要名着。

    

    在领略了宋应星在科技领域的卓越贡献之后,让我们将目光转向另一位同样在明朝时期科技领域发光发热的徐光启。他以独特的视角和不懈的努力,在科学的广袤天地里留下了深刻的足迹。

    

    徐光启(1562—1633 年)天主教徒,上海县(今上海市)人。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明代着名的科学家、天文学家、农业科学家,被后人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

    

    1600 年,徐光启在南京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并于 1604 年高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开始跟利马窦学习天文、历算、地理、水利工程、火器等知识。

    

    1606 年,徐光启与利马窦合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数学体系,开创了全新的数学证明方法。后又合译《测量法义》,与传教士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介绍西洋的水利技术和各种水利机械。

    

    1613 年徐光启退隐天津,撰写《农政全书》纲要。1627 年,崇祯皇帝即位,徐光启被启用。1628 年,他完成了《农政全书》的编着。

    

    他还根据观测结果,绘制出了当时最完备、最精确的星表和星图,也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包括了南极天区的全天星图。1629 年,徐光启运用西学,推测出日食发生的准确时间。同年升任礼部左侍郎,奉旨与意大利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修正历法,编译完成《崇祯历书》一书。

    

    宋应星,徐光启对古代科技的精心梳理与总结为中国留下宝贵的财富,乃至世界都留下了印记,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载堉王子的世界,去感受他在科学道路上的探索与追求。

    

    朱载堉(1536 年-1611 年)明太祖朱元璋第九代孙,明代律学家、散曲家、科学家、艺术家、算学家、历学家,后世称他为“乐圣”。

    

    朱载堉的父亲朱厚烷,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五世孙、郑藩第二代王。朱厚烷曾因极言直谏嘉靖帝摒弃仙道而被软禁十九年。

    

    朱厚烷在朝廷为官,生活朴素,自少至老,布衣蔬食。他修德讲学、能书能文、折节下士,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他因看不惯堂兄嘉靖皇帝信道修仙、大兴土木,便写文章进行劝谏,结果被嘉靖派人抓到凤阳老家关了起来。

    

    朱载堉受父亲朱厚烷影响,自幼喜好音律、数学。早年师从舅父学天文、算术,十一岁被封为世子,十五岁时因父亲被诬告软禁,他也被剥夺世子身份,此后在宫门外筑土屋独居十九年。

    

    在这19年里,朱载堉将世间事置身度外,一心扑在乐律、算学上,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

    

    他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横跨81档的特大算盘,在这个“计算机”上开平方、开立方,求出了十二平均律的准确参数,并设计、制造出弦准(世界上第一架定音乐器)和律管。他创建的“十二平均律”理论被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国的键盘乐器(包括钢琴)上,西方普遍认为是“标准调音”“标准的西方音律”,朱载堉也被誉为“钢琴理论的鼻祖”。

    

    朱载堉在这期间还完成了《瑟谱》十卷的撰写,在《瑟谱小序》中,他自称“狂生”,署名“山阳酒狂仙客”。

    

    此外,他谢绝了他人提的婚事,只与关西名僧松谷讲经阐佛。

    

    朱载堉确定标准黍粒的事迹。在中国古代,音律学与度量衡互相关联,而确定一尺的长度需要以农作物“黍”的排列法来确定。

    

    为了寻求标准的黍粒,朱载堉查经问典、遍寻古籍,调查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