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客文学 > 其他小说 > 历史追光者 > 第175章 儒林外史与千叟晏

第175章 儒林外史与千叟晏

 年),吴敬梓客死扬州,卒年 54 岁,而后归葬南京。

    

    《儒林外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儒林画卷,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与挣扎。而千叟宴则是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的盛大宴会,它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长寿老人,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对老人的敬重。这一宴,不仅是一场美食的盛宴,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见证了清朝的辉煌与繁荣。

    

    千叟宴是清朝时期规模宏大的皇家宴会,从康熙到乾隆历经两朝,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康熙皇帝在位时间长达六十一年,在其六十大寿之际,为了庆祝寿辰,同时展现对天下老人的敬重与关怀,彰显自己的仁德和对百姓的关爱,决定举办千叟宴。

    

    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召集了北京和直隶的汉族现任和退休官员、绅士及庶民中年龄 65 岁以上者共 4240 人,其中 90 岁以上者 33 人,80 岁以上者 538 人,70 岁以上者 1823 人,65 岁以上者 1846 人。

    

    宴会在畅春园举行,场面极为壮观。康熙皇帝亲自为老人们赐酒,还分赐食品,命皇子、皇孙、宗室子弟等为老人们执爵敬酒,以示敬重。老人们则向康熙皇帝祝寿,表达对皇帝的感恩之情。此次千叟宴不仅体现了康熙皇帝的仁德,也展示了清朝在康熙统治下的繁荣昌盛。

    

    乾隆皇帝在位时间长达六十年,他对祖父康熙皇帝极为敬仰,效仿康熙举办千叟宴,一方面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文治武功,庆祝自己的统治成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传承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凝聚人心,巩固统治。

    

    乾隆五十年(1785 年),乾隆皇帝 75 岁。乾清宫内热闹非凡,一场盛大的千叟宴在此举行。

    

    为了此次宴会,宫廷进行了精心筹备。修缮宫门、增添大量炊具食具饮具,还增雇夫役。最初计划邀请 2000 人,后因实际报到人数众多,放宽了年龄界限。

    

    当日,乾清宫内共列筵席八百桌。自宗室王贝勒以下,内外文武大臣官员、致仕大臣官员、受封文武官阶过 60 者约 3000 余人参加。既有皇亲国戚、前朝老臣,也有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

    

    75 岁的乾隆帝身着盛装出席。亲赐饮酒。接着,命皇子、皇孙、皇曾孙在殿内依次敬酒。汇聚了各种珍馐美味,以彰显皇家的尊贵与奢华。

    

    乾隆帝对众人进行赏赐,包括诗刻、如意、寿杖、朝珠、缯绮、貂皮、文玩、银牌等。其中,乾隆皇帝和纪晓岚还为当时一位 141 岁的长寿老人郭钟岳作了一副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上联中“花甲”指 60 岁,“重开”即两个 60 岁,“三七”是 21 岁,60x2 + 7x3 = 141(岁);下联“古稀”指 70 岁,“双庆”即两个 70 岁,“一度春秋”是 1 岁,70x2 + 1 = 141(岁),堪称绝对

    

    在座的老人们当中不少饱学鸿儒,也当众吟诗联句,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被史官记录入史。

    

    根据一些史料研究分析,这是一次耗资巨大的宴会。据保守估计每次千叟宴的花销都要几百万两银子。当时清政府的财税也就几千万两。

    

    已成为太上皇,86岁的乾隆皇帝在嘉庆元年(1796 年)正月初一举办了乾隆皇帝的第二次千叟宴。在宁寿宫皇极殿举办。

    

    参与人员年龄比第一次千叟宴提高 ,70 岁以上才能参加。因为此时乾隆已成为太上皇,自身已是 86 岁高龄,与 70 岁的老人年龄差距相对较小,这样的调整使得参与人员的年龄层次与宴会主题更契合。

    

    第一次千叟宴在乾清宫设宴,列席 800 多桌,参与人数达到 3000 多人;第二次千叟宴列名参席者 3056 人,列名邀赏者还有 5000 人,总计达到 8000 夺人,是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千叟宴。

    

    席位布置上,王、贝勒、贝子、公、台吉、一二品大臣在殿内,外国使臣在殿廊下,三品官员在丹陛甬路旁,四品以下官员在丹墀左右,拜唐阿、护军、马甲、兵、民、匠役等在宁寿门外,场面更为宏大、庄重。

    

    这次千叟宴结束后,太上皇及皇帝还宫,管宴大臣分别颁发皇家赐予的诗刻、如意、寿杖、朝珠、缯练、貂皮、文玩、银牌等各不相同的赐物。并且赏给 106 岁的老民熊国沛、100 岁老民邱成龙六品顶戴,赏 90 岁以上百岁以下老民兵丁等七品顶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