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客文学 > 其他小说 > 历史追光者 > 第191章 医道存世录: 太医院

第191章 医道存世录: 太医院

及外国馈赠或海关进口等。这些优质的药材为太医院的医疗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使得太医们在治疗疾病时能够使用最好的药物。

    

    太医院拥有较为先进的医疗器具,例如针灸用的银针、诊断脉象的脉枕等,这些器具的制作工艺精湛,为太医们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便利。

    

    太医院的主要职能,为皇帝、皇后、妃嫔、皇子、公主等宫廷人员看病诊治、调理身体。当皇帝生病时,太医院的医官们需要迅速前往诊治,并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

    

    太医院负责皇帝平时及出巡时的保健,为皇帝提供养生的建议,如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方面的指导。

    

    太医院内设有教习厅进行医药教育,分为“内教习”和“外教习”。“内教习”教育太医院供职的医生,对其中有培养前途的给予再教育;“外教习”则教育和培养太医院医官子弟或普通平民学医者。

    

    太医院是全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机构,对各地的医疗机构进行指导和考核,制定医药行业的标准和规范等。

    

    每逢京城疾疫流行,太医院往往奉旨承担京城的医治和防疫任务,如施医给药、组织防疫等。

    

    清朝宫廷太医院的着名医馆有久真堂,乾隆十三年,命太医院广征川陕、湖广郎中,建立久真堂随军。在大小金川之战中,久真堂为清军提供了医疗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走向民间,成为四川地区家喻户晓的国药房。

    

    徐春甫曾任职太医院,历时数十年,对前人医着进行厘定、整理,编着《古今医统》一百卷,为中国医学文献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还发起创立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的民间医学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

    

    黄元御是乾隆时期的御医,在大小金川之战中,他为久真堂提供了解决将士水土不服之症的方略。其着作《长沙药解》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补益,被尊奉为久真堂的创始祖师爷。

    

    袁鹤侪是晚清太医院慈禧随侍御医,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协和医院、北京医院顾问。

    

    贵胄们的健康至关重要。御医们,作为守护贵人健康的关键人物,一旦成为御医,便要随时准备为皇上、皇后、太后以及各位贵人看病。

    

    在清朝,宫廷之中贵胄们的健康至关重要。御医们作为守护贵人健康的关键人物,责任重大。

    

    以慈禧太后为例,有一回她身体不适,脸色不佳,精神萎靡。消息传出,太医院立刻紧张起来,迅速召集薛福辰、李德立等几位御医商讨。他们先询问太后身边的宫女太监,了解太后近期饮食、睡眠、情绪等情况。接着,在宫女引领下,御医们恭恭敬敬来到太后寝宫。进寝宫前,严格遵守礼仪,整理衣冠,跪地请安。

    

    面对太后,因男女授受不亲,宫女用丝绸覆盖太后手腕,御医们开始把脉。他们全神贯注感受脉搏跳动,结合观察太后面色、舌苔,询问身体症状。经综合分析,认为太后可能是肝火旺盛加上劳心过度所致。

    

    开药方却让御医们犯难。他们深知太后对药物味道和效果很挑剔。反复斟酌后,选取菊花、枸杞、麦冬等味道清淡且功效显着的药物精心搭配,还加入蜂蜜和红枣改善口感。

    

    治疗过程中,御医们不敢懈怠,时刻关注太后病情变化,每天向太后禀报进展并及时调整方案。病情好转会获赏赐表彰,恶化则面临严厉惩罚。

    

    历史上宫廷医事纠纷不少,“太医断病失当,龙颜大怒”的故事。曾有一位御医在为皇帝诊治时,仅仅根据皇帝的一些表面症状就匆忙下了诊断,结果用药后皇帝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皇帝龙颜大怒,斥责御医医术不精,差点将其治罪。

    

    还有“民间神医入宫廷”的典故,御医们治疗多日效果不佳,宫廷就会在民间寻找名医。经过严格筛选审查,民间医生就会被请进皇宫给皇宫贵胄治病。

    

    在清朝宫廷,为贵人看病充满挑战和风险。御医和民间医生都要有精湛医术,还要在复杂宫廷环境中周旋,保护自己同时为贵人提供最好医疗服务。

    

    在清朝,太医院为皇子、皇孙及后宫妃嫔等宫廷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其财政支出庞大且影响深远。

    

    一方面,药品费用高昂。人参等名贵补药被大量使用,每年在这方面的支出可能达数万两白银。为确保用药安全,太医们要亲自试药,稍有不慎便可能掉脑袋,这使得太医们在用药选择上极为谨慎,往往倾向于选择昂贵的药材,进一步推高于药品费用。

    

    医官的俸禄及培训费用也是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