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客文学 > 其他小说 > 历史追光者 > 第192章 医道存世: 稳婆与太医传奇

第192章 医道存世: 稳婆与太医传奇

不得已而为之,这是御医的大忌,风险极高。

    

    许绅临终前对家人说,抢救皇帝时他清楚治不好就难逃一死,因此受到惊吓,惊悸而生疾,不是药物能治愈的。没几天,许绅便惊悸而死。嘉靖帝赐谥号“恭僖”,还提拔他的一个儿子入朝为官,赏赐钱财为他治丧。

    

    陈君佐是元末明初着名医生,洪武初年任职太医院御医。他天性滑稽幽默,能言善辩。朱元璋常赐食物给他,并要求他说的话能令皇帝高兴。

    

    朱元璋赐给陈君佐一碗醋,问他酒味道如何,他回答“折腹”,既说太酸肚子不舒服,又隐含“折福”的意思;朱元璋赐生牛皮给他吃,问牛肉味道怎样,他说“难消”;朱元璋赐给他一顶宽大的官帽,问他感觉如何,他说“感戴不浅”,隐含着感恩戴德的含义,朱元璋对他的回答很受用。

    

    陈君佐曾伴朱元璋到御花园游玩,朱元璋突然让马停下来,要求他立马作诗。陈君佐思考片刻吟诵道:“君王停马要诗篇,杜甫诗中借一联。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朱元璋听后非常满意。后来陈君佐厌倦了宫廷生活,永乐年间弃官隐居在武当山卖药,做了逍遥自在的道士。

    

    慈禧46岁时得了一场“怪病”,症状与怀孕几乎无异。第一位太医为慈禧诊脉后闭口不谈病因;第二位太医诊脉后表示这是怀孕的症状,结果被慈禧怒斩,为防止此事传开,第一位太医也一同被杀害。后来,光绪皇帝颁布诏令,寻访各地名医,一位曾是知府的民间名医被请入宫中。他诊断后说慈禧太后并非怀有身孕,而是因日夜操劳国事才患上此症,慈禧太后对这个诊断很满意。

    

    清朝灭亡后,有侥幸存活的太医揭露,慈禧曾让太医开一些莫名其妙的药,这些药含有一定毒素,光绪皇帝的死可能与慈禧有关。在后续的考古中发现,光绪皇帝的身体中含有大量水银,意味着他生前可能中毒。

    

    钱乙在北宋时期不仅在民间享有盛誉,也曾为皇室贵胄诊治。传闻有一次,一位皇室小王子突发急症,高热不退且抽搐不止。太医院众太医束手无策,钱乙被紧急召入宫中。

    

    他仔细观察小王子的症状,通过诊脉和询问病情,判断出这是小儿常见的急惊风之症,但病因却较为复杂。经过深思熟虑,钱乙开出了一剂独特的药方,其中包含了一些较为罕见的药材。在众人的质疑声中,他坚定地向皇室解释了自己的诊断依据和用药原理。经过几天的精心治疗,小王子的病情逐渐好转,最终康复。钱乙的医术再次得到了皇室的高度赞赏,也为他在太医院赢得了更高的声誉。

    

    有一次,一位皇帝突然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症,身体虚弱无力,精神萎靡不振。太医院的太医们纷纷进行诊断,但始终无法确定病因。经过多日的讨论和研究,一位经验丰富的太医提出了一种大胆的猜测,认为皇帝可能是中了一种罕见的毒。

    

    这种说法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一种推测。为了验证这个猜测,太医们开始进行各种实验和调查。他们收集了皇帝的饮食、用品等进行检验,同时也对皇帝身边的人进行了询问和排查。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原来,皇帝的一位贴身太监为了争夺权力,暗中在皇帝的饮食中加入了一种慢性毒药。太医们立刻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措施,经过长时间的治疗,皇帝的病情逐渐好转。

    

    虽然“狸猫换太子”更多的是传说故事,但在历史的迷雾中,也有一些关于太医在其中可能扮演角色的猜测。宋真宗时期,刘妃与李妃同时怀孕,为了争夺皇后之位,刘妃设计用狸猫调换了李妃所生的皇子。在这个过程中,有传言说太医院的一些太医可能知晓其中的秘密,但由于惧怕刘妃的权势,不敢声张。然而,也有一些太医暗中保护着真正的皇子,等待时机揭露真相。虽然这个传说并没有确凿的历史依据,但它却为太医们的故事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李杲自幼聪慧,热爱读书,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后来,李杲进入太医院任职。当时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饥饿和疾病横行。李杲观察到许多人患上了脾胃虚弱之症,于是他深入研究脾胃学说,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着名理论。

    

    有一次,一位王公贵族身患重病,太医院的众多太医都束手无策。李杲被请来诊治,他经过仔细的诊脉和询问病情后,判断出这位贵族是因为长期饮食不节、过度劳累导致脾胃受损。李杲开出了以调理脾胃为主的药方,并且嘱咐病人要注意饮食和休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这位贵族的病情逐渐好转,最终康复。李杲也因此名声大噪。

    

    李杲不仅医术精湛,还非常注重医学教育和传承。他将自己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整理成书,如《脾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