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公元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借口保护侨民增兵朝鲜。在中日交涉过程中,战争一触即发。光绪帝极力主战,他不愿看到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希望能够通过战争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然而,李鸿章等大臣却对日本抱有幻想,主张避战求和。最终,日本控制了朝鲜政权,中日战争正式打响。清军在战争中接连失利,先后经历了牙山战役失利、平壤之战失败、鸭绿江江防之战失利等。大连、旅顺相继失守,威海卫、刘公岛也被日军占据,中国海军覆没殆尽。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公元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廷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这一消息传来,光绪帝悲痛欲绝,他坚决不同意签约,但在慈禧太后及其他后党派的压力下,最终流着眼泪在条约上盖上了印。《马关条约》的签订,让中国的民族危机愈发深重,也让光绪帝深刻认识到清朝的落后和腐朽。他迫切渴望通过变革来实现国家的富强,拯救这个濒临崩溃的王朝。
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让光绪帝意识到朝中大臣不可信任,他决心改变现状。1895年,康有为考中进士,光绪帝授予其工部主事职务。此前,康有为曾联合众多举子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之后,他又多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的步骤和措施。光绪帝对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十分赞赏,两人的思想逐渐契合。
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公元1898年2月),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决定召见他。然而,由于顽固派的阻挠,光绪帝未能直接召见康有为,但他还是在总理衙门召见了康有为。在这次会面中,康有为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变法思想和计划,光绪帝深受启发,坚定了维新变法的决心。公元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开始了百日维新。
在变法期间,光绪帝几乎天天发布新的诏令,在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在文教方面,设立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文,鼓励兴办西学;经济上,鼓励商业,支持民间办企业;军事上,设立新军,学习西方先进军事训练和购置先进武器。这些改革措施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对变法进行了强烈的抵制。
慈禧太后暗中操纵,公元1898年9月21日,回宫并宣布重新训政。她以光绪帝的名义下令缉捕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戊戌政变发生。康有为提前得到消息,逃离了北京。而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六君子”则被捕入狱,并于八月十三日(公元1898年9月28日)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光绪帝被囚禁于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失去了自由,他的变法梦想也仅仅持续了百日便宣告失败。
维新运动结束后,光绪帝虽然摆脱了被废黜的命运,但他的政治生命已经彻底结束。他每天仍需陪慈禧太后临朝理政,但不过是摆个样子而已。在瀛台的日子里,光绪帝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能通过读书、写字、记日记、学英语、研究医学以及敲打锣鼓来发泄心中的郁闷。然而,尽管身处困境,他的内心仍怀有图强之志,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沦陷。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在逃亡途中,光绪帝遭遇了人生中又一个巨大的打击——他的宠妃珍妃因力主皇帝应留京抗战,被慈禧太后推入井中溺死。光绪帝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妃子离去,他下跪恳求,却无力阻止这一切的发生。这一事件让光绪帝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他对慈禧太后的怨恨也愈发加深。
公元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在瀛台涵元殿去世,年仅38岁。2008年,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研究专项课题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光绪帝遗体的头发、遗骨和衣服中检测到大量砒霜,证实其是被毒死的。光绪帝的一生充满了无奈与悲剧,他虽有变革之心,却始终未能真正掌握实权。在慈禧太后等顽固势力的阻挠下,他的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只能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一个令人叹息的身影。他的离去,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大清王朝在风雨飘摇中逐渐走向了灭亡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