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清帝在条约上加盖玉玺,呼吁拒和、抗战、迁都、变法。虽然这份万言书最终未能按时送出,但却在全国掀起了轩然大波,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此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北京、上海等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思想。严复在天津创办了《国闻报》,翻译了《天演论》,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开始觉醒。1898年,光绪皇帝被维新派的热情和决心所打动,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开展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每天都忙碌地批阅着奏折,颁布了一系列改革诏令。在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制,试图对封建政治体制进行改良,打破旧有的权力格局,让更多有识之士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希望以此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文化上,倡导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改革科举制度,废除陈旧的八股取士,兴办新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
变法的利刃,无情地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守旧派长期以来享受着封建体制带来的种种特权,变法的推行,无疑是对他们既得利益的巨大挑战。慈禧太后,这位掌控晚清政权多年的铁腕人物,听闻变法举措后,勃然大怒。在她眼中,这些变革之举,是对祖宗成法的大不敬,是对她统治权威的公然挑衅。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她迅速调集亲信势力,幽禁光绪皇帝于中南海瀛台,将光绪帝视为傀儡,重新掌控朝政大权。同时,她下令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
谭嗣同,这位心怀壮志的热血男儿,在变法失败后,本有机会逃脱。朋友苦劝他东渡日本暂避风头,然而谭嗣同却慷慨激昂地拒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决心以自己的鲜血,唤醒沉睡的国人,为变法之路铺上坚定的基石。
杨锐,任职军机处章京,在变法期间,积极为光绪帝出谋划策,传递变法诏令,为变法事业殚精竭虑。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努力推动变法的各项举措得以实施。
林旭,才华横溢,年纪轻轻便投身变法,以犀利的文笔和独到的见解,为维新思想的传播摇旗呐喊,在年轻人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刘光第,为人正直,对变法充满热忱,在军机处任职时,认真处理各项事务,期望能通过变法实现国家富强。
杨深秀,身为监察御史,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上书光绪帝,弹劾守旧派官员,为变法扫除障碍,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
康广仁,康有为的胞弟,虽未在朝中担任重要官职,但始终坚定支持变法,积极参与宣传活动,为变法奔走呼号,为变法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秋风萧瑟,乌云密布。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被押赴刑场。他们神情坦然,目光坚定,毫无惧色。围观的百姓,起初大多对变法并不理解,只是怀着好奇与恐惧的心情,注视着这场血腥的杀戮。刽子手的屠刀落下,鲜血飞溅,“戊戌六君子”壮烈牺牲。他们的死,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部分国人,让人们开始反思国家的命运与前途。
虽然戊戌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便宣告失败,变法激发了更多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要想拯救中国,必须进行更为深刻、彻底的变革。
封建王朝腐朽至极,温和改良无法改变被列强欺凌的命运。列强并未因中国的内忧外患停下侵略的脚步,他们正虎视眈眈,伺机掀起瓜分狂潮。一场更大的危机如阴霾笼罩,八国联军的铁蹄即将踏上这片土地,中华民族又将面临生死考验,国人又该如何在磨难中探寻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