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第 14 章

    猫儿灯是个什么灯?

    钟易川举着大街上随处可见的鲤鱼灯笼,混迹在人群中,在人挤人的繁华里有些烦躁,后悔自己一时嘴快同意了这计划之外的行程。m.lanyuezdh.cc

    兆国立国两代,苏蓉的舅舅,也就是当朝皇帝,沈正。

    战事平息已二十余载,百姓们安居乐业、朝耕暮耘,农业商业具是欣欣向荣。

    生活富足了,精神上的娱乐活动也就多了许多,元宵、乞巧、中秋、重阳等大小节日,或是登山踏青或是举办灯会,不一而足。

    然,钟易川除了祭祖,几乎没参与过这类节日。

    他平素喜静,不会主动在人流如织的日子里上街。

    各类雅集诗会除外,虽也有不少人,这些人却都是经过筛选的,大家聚在一起说些冠冕堂皇的废话,互相拉扯关系,瓜分某种权力。

    他讨厌节日的热闹,或者说他厌恶的是隔绝不了的欢笑声,无孔不入的生活气息。灯火辉煌里,老少爷们妇女孩子们大大咧咧的高声叫嚷,说着没有掩饰的真心话,你推我搡的真情流露。

    钟易川已经被推入了人流的中心,他心里越发烦躁,面上一直维持着合适的表情,期间遇见了相识的学子或是场面上的朋友,他就和参与这场盛会的每个人一样,露出喜气洋洋的模样,欢笑着与他们打招呼。

    哪怕他更想把这帮人捅死。

    尽量避免与身遭的人产生肢体接触,他来到京都内唯一一条水路,宽约一丈有余,仅够乌篷船通行,贯穿整个都城。此河名唤灵渠,是建成之初为方便城内百姓生活人工挖凿出的河道。

    灵渠最繁华之处在河上的最大的一座拱桥附近,此处河道两旁多是商铺,少有人家,故而灵渠两岸灯火通明,除了商家在门口挂的各色灯笼,还有商贩在此叫卖,此处人声鼎沸,最为热闹。

    钟易川用膝盖想也知道苏蓉约定的‘河畔’就是这桥洞旁,因为此处每逢中秋、元宵便有放灯祈福的仪式。

    他来到时河面上已经漂了许多莲花状的水灯。

    在河岸两边都没见苏蓉,钟易川寻了个人少的地方等待。

    人少也就是没有灯,光线晦暗的地方,偏偏此处总有成双成对之人,或是伤春悲秋的假把式在此处吟诗作对。钟易川不得已找了个偏僻,草林略多处等待。

    苏蓉不知何时来。

    他立在俗世里,看过往行人或喜或嗔,只觉得格格不入。

    河中的小灯摇摇晃晃,随着水流蜿蜒至远处。他看着人将小灯放进水里,虔诚的许下愿望,黑色的角落看不清表情的他,忍不住露出鄙夷的笑,笑世人无知,将期望寄托在虚无的幻想里。

    另一边,苏蓉同家中姊妹一齐拜完月,急匆匆的要往外面去,嫂嫂拉住她,手指点在她鼻上:“瞧,这是要出去会情郎了。”

    苏蓉面上发烧,挣开邹映莲的手:“大嫂嫂净爱拿我说笑。”正想着借口,见苏卿溜空要悄悄走。

    苏卿在府中是边缘人物,只必要的活动她才来,平日里在妯娌间说话玩乐叫她,苏卿只叫小丫鬟找各种理由推了,后面渐渐的也没人喊她了。

    “我是想着带四妹妹出去瞧瞧,怕错过了花灯游行。”苏蓉快步走到苏卿身旁,不由分说的挽住她的胳膊“是大嫂嫂日日想大哥哥,才说什么情郎不情郎的。”

    “欸!……”这回轮到邹映莲脸红了,虽已育两个孩子,但说起这些来再老的姑娘媳妇儿也羞涩。

    大家便又取笑起邹映莲来,苏蓉挽着苏卿赶紧逃了。

    出了院门苏卿就撇下她的手,苏蓉朝她嘿嘿傻笑:“四妹妹也要出门去?今儿中秋外面全是人,我知道条小路走的近些,不如一道?”

    苏卿自然是要去铁匠街,那边正在挖地窖,她要去看看。但铁匠街与公主府隔着半个京都,今儿路上人多车马多,跟着苏蓉这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或许更好。

    “好啊,你带我出门见识见识。”

    苏蓉自然是欢喜非常,挽着她的手又蹦又跳地出了大门,一路上眉飞色舞跟她讲些有的没的。一会儿是哪儿的糕饼好吃,哪儿开了间新铺子;一会儿是谁家的孩子调皮将店门口的布招子给点了这样的趣事。

    苏卿大多时候没有回应,但这丝毫不影响苏蓉的滔滔不绝。

    她有着好像对恶意有超乎寻常的顿感,苏卿自认为没对她有过笑脸,她却丝毫不在意。

    但对情感上,苏蓉又有感同身受般的共鸣,这使得她能比大多数人体察到别人情绪的变化,这让她与很多人产生了情感上的链接,从这方面来说,她又是十分敏感。

    总结来说,苏卿认为可以用笨来形容苏蓉,但绝不能用蠢。

    “啊,四妹妹的店子也挂上灯笼了!”苏卿的铺子在两条街的转角处,路过便能看见铺子上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