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
【这件事。】
【它既跟文武百官有关。】
【也是属于皇室的家事。】
【公私难以分明的属性。】
【让众臣不敢对这种事情,过早的去发表自己的意见。】
【不然若是被他人抓到,或是被陛下知道,那问题可就大了!】
【哪怕是现在。】
【他们知道这件事后。】
【依然不敢多做讨论。】
【只能够自己猜想着。】
【“陛下所打算立的太子,应该是皇后之子吧。”】
【“虽然他品行极佳,年少沉稳,学识过人,心向百姓,可是那前承血脉……不好说不好说!”】
【“而除了皇后之子外,平卢节度使的小女儿,陛下的宠妃,她所生下的孩子,应该也有机会吧。”】
【“毕竟他的身后,可是有着平卢节度使等一众将军,再加上平卢节度使与文臣关系不错,若真的要立其为太子,也是能够说得过去的。”】
【“只是不知道,陛下究竟是何等打算了!”】
【“……”】
【众臣思索着。】
【而在那宫中。】
【陈怀信与新首辅和六部尚书,正在商讨着关于印度的事情。】
【毕竟佛教的和尚,已经从那里回来了,让他们得到了准确的线路图。】
【之前只是因为大煜建立二十年,让他们暂时抽不出手,现在事情结束了,自然要商量着对那边的方针。】
【“不然。”】
【“光是知晓路线与地方。”】
【“却没有派遣人员前往。”】
【“那白白浪费了佛教的一番心血!”】
【陈怀信在心中这样想道。】
【而在选定了负责的人员,决定了分裂当狗、吃经济不管理等方针后。】
【新首辅与六部尚书,便忽然沉默了下来。】
【他们当然知道。】
【陛下召见他们。】
【不仅仅是为了印度之事——这件事随便交由一些将军负责都大差不差。】
【立太子才是这次召见的关键!】
【而陈怀信也没有再多说废话。】
【他直接将自己的打算——立姬长薇之子为太子——与眼前众臣说出。】
【“太子之事。”】
【“不是皇室家事。”】
【“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在暂时无法改变帝制传承的情况下。”】
【“最好能选出皇帝众臣都满意的太子。”】
【“如此……江山才能安稳。”】
【陈怀信在心中想道。】
【他脑海中的知识里。】
【有着太多的相关例子与后果了。】
【无论是皇帝觉得可以、众臣觉得不行的太子,还是众臣觉得可以、皇帝觉得不行的太子。】
【那对未来的影响可是极大的!】
【而新首辅与六部尚书,其实在到这里之前,心中也有了些猜想。】
【现在得到确定之后,他们面面相觑,一时间竟不知道说些什么。】
【良久。】
【新首辅才硬着头皮说道:“皇后之子,的确合适,但他身负前承之血脉,我大煜是推翻前承后建立的,若是立他为太子,或许会有臣子心生怨言。”】
【当然。】
【这只是借口而已。】
【真正的原因……】
【是太子身后没有支持者!】
【“哪怕你有前承血脉,可也不是真的就不能接触众臣。”】
【“只要稍微尝试一下,平日里稍微多一些走动。”】
【“就算吾等不敢明面说什么,但至少也不会反对啊!”】
【这是他们心中的想法。】
【毕竟前承都覆灭二十年了,有些恩怨现在也没人再提及,当初平卢节度使所担心的,太子接触众臣会惹人怀疑之事,其实也没有那么敏感了。】
【时间能够冲刷很多东西!】
【可是这太子在此之前,连文臣武将都没有怎么接触。】
【现在他们在听了陛下的话,立刻拍胸膛的去支持他。】
【别说是他们自己做不出来这种事,若真是这样做了,怕是陛下也会怀疑,他们是不是有别的想法!】
【“所以。”】
【“先暂时打消陛下的决定。”】
【“让这位未来的太子,多多与文臣武将走动。”】
【“只要有臣子‘不再心生怨言’,那不就好了吗!”】
【新首辅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才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