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学术会议

内容,听得纪由两眼一黑。



    这里头谈及的问题实在太过专业、太过复杂。



    庄海平此次演讲的主旨聚焦于商周青铜铸造模范的若干关键问题。



    当中着重提到了浇注系统这个核心要点。



    就当下已有的考古发现而言,部分文物能较为明显地在器物上寻到浇道残留。



    经过学界多方研究、论证,基本认定这类器物是采用倒立浇铸法成型的。



    可事情到了尖足器这儿,情况却陡然一转,像爵以及早期的鼎这类尖足器,压根就不是倒立浇铸的。



    这一特殊现象瞬间成了棘手难题,也恰是庄海平抛出的关键问题之一。



    铸型位置与内浇道位置紧密相连、互为影响。



    内浇道处在不同位置时,铸型势必要有与之适配的摆放方式或是构造设计。



    唯有如此,铜液才能毫无阻碍地流入型腔,最终成功铸造出完整无缺的器物。



    这便牵扯到对古代青铜铸造整套工艺、流程的深度剖析,还考验着他们对铸型结构、功能的精准把控。



    打个比方,要是内浇道在器物腹部,那铸型该如何摆放、构造又该是怎样的?



    除了已知的非倒立浇铸情况,还有哪些器物采用正立浇铸法?



    古人这么做的缘由又是什么?



    古代铸造铜器时,浇注系统结构究竟是怎样一番模样?它和铸型之间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浇注系统能否确保铜液顺利充满型腔,也就是其充型能力如何?



    浇注系统里设置了几个直浇道?



    每个直浇道又衔接了几个支浇道或者内浇道?



    浇注系统排气效果是否理想,能不能及时排出铸造时产生的气体,避免器物出现气孔等瑕疵?



    浇注系统的补缩能力是否满足铜液凝固时的体积收缩需求?



    这些问题环环相扣。



    层层嵌套。



    听得纪由想死啊!



    密码的。



    学术这个东西真不是谁都能搞的。



    他从来都没想过这些问题。



    哪怕他看过古代人铸造,也从来不会想到这方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