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交汇与碰撞

“妙,极其妙!”



    他喃喃道:“思道便已近道。”



    孔子微微皱着眉头,目光中透着思索与期许。



    他觉得眼前的年轻人似乎很善于思考。



    心中便萌生出想要与之深入探讨一番的想法。



    孔子抛出了一个萦绕在心头许久的问题:“如何能解决现状?”



    纪由摇了摇头,看过去比展望未来更清晰。



    分封制从诞生起便自带诸多劣势。



    它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可不是靠着什么简单的治理办法就能轻易改变的。



    那是扎根于社会结构与制度之中的1痼(gu)疾。



    孔子听到纪由这否定的回答,不禁微微垂下眼睑。



    他的心中却依旧坚定如初,一定可以通过恢复周礼,让这天下恢复往日的和谐。



    孔子喃喃自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他话语里满是为了心中理想甘愿奉献一切的决然。



    纪由看着孔子眼神里那不容动摇的坚定,一时间竟有些愣神。



    他半懂不懂的时候一直觉得儒有些虚伪。



    随着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深入了解。



    其实像孔子等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者们,在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时,是为了找出路。



    虽说他们每个人所关注的角度各有差异,思想观念也是大相径庭,各自秉持的社会立场更是不尽相同。



    可令人奇妙的是,他们在本质上却又是统一的。



    那便是希望天下能够太平安定。



    无论是墨家所留下的平等、互利、兼爱的理念。



    还是道家所倡导的真实、自由、宽容的思想。



    亦或是法家所坚持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准则。



    以及儒家所推崇的仁爱、正义、自强的品德。



    它们汇聚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后世民族无比宝贵的精神遗产。



    他们本身并不虚伪。



    只是到了后世,出现了一些人,他们打着尊孔读经的旗号,却全然没了那份对思想的敬畏与真诚。



    他们将儒家的思想当作一种手段,用来谋取私利,达成自己那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原本纯粹的哲学思想,在他们的歪曲利用下,染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



    儒和儒亦有差距,先秦原始儒学和董仲舒的儒学已经很不一样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先秦儒家的观点。



    虽然不平等但也对等。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



    但君不仁则臣可不忠,父不慈则子不孝。



    先秦儒家想要的是人人各司其职,遵守规则的和谐世界。



    而董仲舒将思想哲学体系变成了工具,儒学成了儒术,思想成了命令和服从。



    ————————————————



    1痼(gu)疾:指经久难治愈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