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瞧着刘伯温渐渐远去的身影,李善长忽然面无表情的微哼一声。m.wangzaishu.cc 

    刘伯温和自己这些人从来都不是一条心。 

    或者说,整个大明朝堂上也从来都不是一条心。 

    尽管不太愿意承认,但是李善长的心里也清楚,自己就是那种疯狂迷恋土地的士大夫,甚至恨不得把全天下的土地都划拉到自己家里。 

    而他刘伯温呢? 

    表面上清高孤傲,口口声声的都是心怀天下,可是他刘伯温也绝对不比我李善长强到哪儿去,只不过他看重的从来都不是土地罢了。 

    或者说,凡是沿海一带出身的官老爷们,全是跟他刘伯温一样,都不太看重土地。 

    他们看重的是另外的利益,而且他们把那个利益网织得很紧很密,以自己为首的淮西勋贵们根本插不上手。 

    至于徐达和常遇春他们这些表面上是淮西勋贵,实际上却跟朱皇帝一条心的家伙,他们既不像自己一样看重土地,也不像刘伯温他们一样看重另外的利益。 

    他们这些纠纠武夫所看重的是军功,因为只要有足够的军功,他们就什么都不缺。 

    而朱重八呢? 

    那他娘的就是个泥腿子! 

    哪怕他当了皇帝,也改变不了他泥腿子出身所带来的缺陷——他既有皇帝意识,又有泥腿子意义,考虑任何事情都会考虑到天下千千万万的泥腿子们。 

    他朱皇帝似乎从来都不明白,自古以来,皇帝就不是与泥腿子们共天下,而是和士大夫们共天下。 

    像他朱皇帝这么胡来,早晚都会把全天下的士大夫得罪个遍。 

    现在他还活着,一切都还好说,可是他朱皇帝终究还是肉体凡胎,也不可能真的万岁万岁万万岁! 

    等到他驾崩的那一天,天底下的士大夫们会怎么看他? 

    史书上会怎么写他? 

    李善长不相信朱皇帝会一点儿都不在乎。 

    如果不在乎,你派徐达和常遇春北伐干什么? 

    现在大明的地盘已经够大了。 

    如果不在乎,你修什么《洪武大典》和《洪武大字典》? 

    说白了,不还是想要彰显你的文治武功,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想到这里,李善长又不禁微微叹息一声。 

    多事之秋啊。 

    …… 

    随着朱皇帝一声令下,整个大明朝堂都以一种极为疯狂的速度开始运转。 

    不得不承认,能够从朱皇帝手中合理合法的获取千亩良田,并且还能免除赋税五十年的诱惑实在是太大太大,大到整个朝堂上的官老爷们都无法拒绝。 

    其他各个行中书省的参知政事和各级知府衙门、知州衙门、知县衙门的官老爷们也同样无法拒绝这份诱惑。 

    尤其是对于大部分的正七品知县大老爷而言,这次几乎就是自己这辈子唯一一次能够拥有千亩良田而不必担心被御史弹劾也不必担心被朱皇帝抓去做稻草人的机会。 

    谁他娘的敢挡在本官面前,那就等于是跟本官的千亩良田过不去! 

    正是抱着这种心态,很多正七品的官老爷们很痛快的就派出县里的衙役,配合着户部、吏部和匠营派出来的小吏清查统计自己治下的各个工坊。 

    当然也有一部分官老爷们并不是很在乎所谓的千亩良田。 

    正如李善长所猜测的那样儿,有一部分官老爷们看重的是海贸所能带来的利益,千亩良田还是万亩良田对于他们而言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有,固然是好,没有,也无所谓。 

    再加上朱皇帝此前曾经颁布过表面是免除优待读书人实际上却是不再优待士绅的诏书,这些看重海贸的官老爷们更是已经产生了彻底把重心转向海贸的想法。 

    而海贸,是最离不开各种工坊和商品的。 

    如果让朝廷把自己治下的工坊摸清楚了,把自己所在州县的情况摸清楚了,以后海贸方面就很有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而损失的利益,只怕要远远超出千亩良田所能带来的利益! 

    但是这些官老爷们的抗拒也并没有什么卵用。 

    因为这些官老爷们也没有想到,朱皇帝这一次竟然会把动静闹的这么大,竟然让常遇春手下的骑兵和检校一块儿陪着户部、工部以及匠营的小吏来统计工坊的情况。 

    这就让官老爷们很是头疼。 

    说白了吧,原本只需要收买几个小吏就能办成的事情,现在莫名其妙的就多出来几个骑兵和检校,而官老爷们又吃不准这些骑兵和检校对朱皇帝的忠诚度。 

    万一这些骑兵和检校不接受自己的一番“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