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搭灶台

    开工仪式结束后,老屋改建正式开始。m.churuyunkt.com



    张安国把施工队的人分成两拨,一拨人负责搭建临时厨房,另一拨人负责拆除老屋。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厨房可是关系到十几口人未来数月的温饱大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张安国亲自挂帅,坐镇指挥。



    虽说这只是个简易厨房,但陈渝这里人来人往,需要时常款待一些亲近之人,所以该有的家伙什一样都不能少。



    “陈总,您对这厨房有何特别要求?灶台该如何设计?”



    厨房的核心在于灶台,只要灶台的位置确定了,厨房的大小和布局的基调也就基本敲定了。



    而张安国之所以有此一问,正是因为他深知其中的关键所在。



    陈渝略加思索,心中便有了盘算:



    自己对大铁锅炒菜情有独钟,那香味浓郁扑鼻,令人陶醉,因此必须得有一口大的柴火灶。



    尤其怀念小时候,那顶罐炖肉的美妙滋味,那香气四溢,至今回想起来都让人垂涎欲滴。



    正巧,前天在收拾老屋时,把那快二十年未曾使用的老顶罐给找了出来。这顶罐炖肉可是必须要安排上的!日后,便可尽情享受这美味佳肴了!



    故而,还得再砌一口稍小一些的柴火灶。



    这两口中柴火灶,是整个厨房的重中之重。



    然后,用小桌子搭建一个简易的燃气灶台,原来的燃气灶将就用着,等新房建好后再买新的。



    再搬张小桌子作为切菜的台子,把自来水引进来,再买几个大塑料盒作为洗菜之用,整个厨房基本上就完事了。



    陈渝一边说,一边在地上画好位置。确定好这些后,就开始砌灶台了。



    砌灶台,也叫搭灶台,早些年条件有限,用石块垒砌,再用黄泥巴填隙、抹平而成。



    村里有几家人,仍然保留有这种老式灶台,经过岁月的烟熏火燎,整个灶台变得黝黑无比,且灶体、灶台面的黄泥巴也是四处裂开了,一看就充满了岁月的沧桑。



    现在条件好了,石块换成了砖块,黄泥巴也用水泥代替了,甚至还在灶台上镶嵌了磁砖,一方面是为了便于做清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美观好看。



    搭灶台的人选也是现成的,那就是永才二爷,村里百分之九十的灶台都出自于他的手,陈渝笑称他是砌灶台的“非遗传承人”。



    现在因为年岁大了,把搭灶台的手艺教给陈于明后,就“退隐”江湖了。可惜陈于明不争气,学到手艺后就和村里人跑外地打工去了,长年不在家,手艺基本上是废了。



    其实搭灶台也挣不到钱。以前穷的时候,帮人搭灶台,主人家包吃包喝就可以,搭灶台的人可以节省几口口粮。



    遇到条件好一点的,大不了再多送半块腊肉就了结了。



    就算现在条件好了,搭口灶台除了包吃外,也就百来十块钱的红包,最多两百也就顶天了。



    何况搭灶台的活并不常有,真要靠这个手艺吃饭,肯定只能喝西北风。故这手艺自是逐渐没落。



    闻听要搭灶台,陈永才毫不犹豫,撸起袖子便动工,对陈渝发号施令:



    “你,陈于海、李中平,快去搬砖。”



    “兴林与兴凡,你俩兄弟负责和水泥、河沙。”



    继而,提起铁锅与顶罐,审视其大小,心中默默估量尺寸,以竹片于地划线。



    待水泥、河沙调和就绪,他便开始搭建灶台。



    他先用砖在地上铺了一层高约20厘米的基础,再沿着边沿向上砌好灶体框架。



    框架采用下三上九的结构,既基础3块砖的高度,灶膛与灶台面加起来九块砖,共计12块砖的高度。加上抹灰的厚度,整个灶体高度在72-80厘米左右。



    搭柴火灶看似简单,搭起来其实很讲究,特别灶膛更是考验师傅的手艺,那是整个柴火灶的核心工艺。



    一个柴火灶好不好烧,灶膛是关键,主要考虑通风、回火、排烟三个方面。



    一个好的柴火灶,既能省柴、少烟,并且火力集中,反之则耗柴、火力不聚不说,还容易漏烟,烧起来时满屋都是浓烟。



    啧啧啧,那画面,简直不敢想象!



    而要实现这一功能,则全靠灶膛做得好。



    所以,可以套用两句话来形容:细节决定成败,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