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拿起吉他都有些畏惧,练习的时间也难以保证。
2. 和弦转换的困难
和弦转换是吉他演奏中的关键技能。杨开在学习从c和弦转换到G和弦时,总是手忙脚乱。他要么按错弦,要么转换速度太慢,导致音乐的连贯性被破坏。他无数次地练习这个转换,可肌肉记忆似乎总是难以形成。在尝试弹奏一些简单的歌曲时,因为和弦转换不流畅,歌曲听起来支离破碎。
小提琴的持琴姿势对杨开来说非常别扭。他要把琴夹在肩膀和下巴之间,保持稳定的同时还要用弓拉弦。
一开始,他总是找不到合适的平衡点,琴要么容易滑落,要么夹得太紧让他脖子酸痛。运弓更是让他头疼,弓子在琴弦上的运行需要平稳而有力度的控制。
他的弓子总是歪歪扭扭,拉出来的声音忽大忽小,还常常出现刺耳的杂音,就像锯木头的声音一样难听。
小提琴没有像钢琴那样的固定音准标识,完全依靠演奏者的耳朵来判断音准。杨开在这方面显得格外吃力,他很难准确地找到每个音的位置。
在拉一些简单的音阶时,他经常会拉出偏高或者偏低的音,使得整个音阶听起来非常怪异。即使林音老师给他做了示范,并且让他用调音器辅助练习,他还是会在实际演奏中出现音准问题。
学习乐器离不开音乐理论知识的支撑。对于杨开来说,那些复杂的乐理概念就像一团乱麻。比如调式、调性、和弦的构成等概念,他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在学习作曲时,他需要运用这些知识来构建旋律和和声,可他常常因为概念混淆而写出不合理的音乐片段。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背诵乐理知识,可一到实际运用时,就又变得不知所措。
无论是五线谱还是简谱,杨开的识谱速度都很慢。当他看着乐谱演奏时,眼睛在音符间来回扫视,大脑反应不过来。
这导致他在演奏过程中经常停顿,无法流畅地弹奏或拉奏。而且,对于一些复杂的乐谱,他甚至会看错音符,使得演奏完全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尽管遇到了这么多困难和挑战,杨开心中对音乐的热爱却从未熄灭。他知道,只有克服这些障碍,才能在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学习乐器的道路上他遭遇了诸多困难,但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做出了一系列努力来克服这些障碍。
为了纠正手型和指法,杨开每天都会进行专门的练习。他在钢琴前放置了一个小镜子,这样在弹奏时就能随时观察自己的手型。
每次弹奏之前,他都会先在脑海中回想林音老师纠正的要点,然后慢慢地将手放在琴键上开始练习。他从最基础的单音弹奏开始,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确保手型正确。
当弹奏音阶时,他会以极慢的速度进行,每一个手指的起落都严格按照要求,一旦发现手型不对,就停下来重新开始。
他还会用空闲时间进行手指的伸展和力量训练,比如将手指按在桌子上模拟弹琴的动作,增强手指的独立性和力量。
针对节奏把握的问题,杨开把节拍器当成了他最忠实的伙伴。他每天都会花至少一个小时,跟着节拍器进行节奏练习。
从最简单的一拍一音开始,逐渐增加到复杂的节奏型,如切分音、附点音符等。他会把不同节奏型的练习曲分开来,反复弹奏,直到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握节奏。
在弹奏练习曲时,他不再追求速度,而是先确保节奏的准确。他还会一边弹奏一边在心里默默数着节拍,强化自己对节奏的感知。
同时,他会录制自己的弹奏,通过回放来检查节奏是否有偏差,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尽管手指按弦疼痛难忍,杨开还是没有放弃。他在手指受伤时,会用创可贴保护指尖,然后继续练习。
为了让手指尽快适应琴弦的压力,他增加了练习的频率,但每次练习的时间会适当缩短,避免过度受伤。
他还向一些有经验的吉他爱好者请教,得知可以用盐水浸泡手指来让指尖的皮肤变得坚韧。
于是,他每天晚上都会用盐水浸泡手指,虽然过程有些痛苦,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手指逐渐磨出了茧子,按弦时的疼痛也减轻了很多。
对于和弦转换的困难,杨开采用了分解练习的方法。他先单独练习从c和弦到G和弦的各个手指动作,确保每个手指都能准确无误地移动到正确的位置。
然后,他开始慢慢地进行和弦转换练习,从每次转换间隔几秒钟,逐渐缩短到一秒以内。他会给自己设定目标,比如在一个小时内要成功转换和弦1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