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金刚藤

    金刚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以下是金刚藤单一味药的六例用法用量:



    煎剂



    取金刚藤30-60克,洗净后切碎,加适量水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40分钟,取汁分2-3次温服,可用于治疗妇科炎症、风湿痹痛等。m.gudengge.com



    泡酒



    通常用金刚藤100-200克,洗净晾干后切碎,放入1000-1500毫升的白酒中,密封浸泡15-30天。每日可饮用15-30毫升,分1-2次饮用,能起到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等作用,适用于关节疼痛、跌打损伤等。



    研末冲服



    将金刚藤干燥后研成细粉,每次取3-6克,用温开水冲服,每天2-3次。可用于治疗一些体内有瘀血、肿痛等情况。



    外用洗剂



    取金刚藤50-100克,加水适量煎煮20-30分钟,过滤取汁。待药液温度适宜时,可用于清洗患处,如皮肤瘙痒、湿疹、痈肿疮毒等,可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痒的作用。



    外用捣敷



    新鲜金刚藤适量,洗净后捣烂成泥状,直接敷于患处,如跌打损伤导致的肿痛部位,可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一般每天换药1-2次。



    制成膏剂



    取适量金刚藤,经提取、浓缩等工艺制成膏剂。一般每次取适量膏剂涂抹于疼痛或不适部位,然后轻轻按摩至吸收,每日可涂抹2-3次,可用于缓解关节疼痛、肌肉劳损等。



    金刚藤:传统中药瑰宝的全面解析



    一、中药别名



    金刚藤,学名菝葜,在民间有着众多形象生动的别名,反映了其在不同地域的广泛认知和多样用途。它被称为“铁菱角”,这个名字源于其根茎坚硬如铁,形状多角,恰似菱角一般,生动地描绘出其根茎的形态特征;“马加勒”是部分地区的独特叫法,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筋骨柱子”则强调了它在治疗筋骨疾病方面的显着功效,仿佛服用后能让筋骨如同柱子般强健有力;“红灯果”则是从果实的外观特点出发,因其果实成熟时呈现鲜艳的红色,宛如一盏盏红灯笼,故而得名。这些别名不仅是各地人民对金刚藤的独特称呼,更是承载了当地的文化和对这味中药的认知。



    二、生长产地分布



    金刚藤适应性强,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省份,如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它偏爱温暖湿润的气候,常生长于山坡林下、灌丛中或山谷溪边等环境。这些地方为金刚藤提供了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使其能够茁壮成长。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金刚藤的生长状况和药用成分可能会略有差异,但都具备其独特的药用价值。



    三、形态与特征



    (一)根茎



    金刚藤的根茎是其最为显着的特征之一。根茎粗厚,呈块状,质地坚硬,表面有不规则的结节,颜色多为黑褐色或紫褐色。根茎上生有许多坚硬的刺,这些刺不仅是其自我保护的武器,也成为识别金刚藤的重要标志之一。根茎内部为黄白色,纤维性强,这也是其药用价值的主要承载部位。



    (二)茎



    茎为攀援状,细长且坚韧,能够借助周围的物体向上攀爬生长。茎上同样布满了坚硬的刺,刺的大小和分布密度因生长环境而异。茎的颜色多为绿色或黄绿色,表面光滑,具有一定的光泽。



    (三)叶



    叶片互生,呈卵形或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浅心形。叶片表面光滑,有光泽,颜色深绿,质地较厚。叶的背面颜色较浅,叶脉清晰可见。叶柄长,上面有卷须,可帮助茎攀援生长。



    (四)花



    金刚藤的花为单性花,雌雄异株。花序为伞形,生于叶腋,花朵较小,颜色多为黄绿色。花期一般在4-5月,花朵开放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吸引着昆虫前来传粉。



    (五)果实



    果实为浆果,呈球形,直径约6-10毫米。果实初期为绿色,随着生长逐渐变为红色,成熟时呈现出鲜艳的深红色或紫红色,非常诱人。果期在8-10月,成熟的果实可食用,味道酸甜可口。



    四、药用部分



    金刚藤主要以根茎入药。根茎在秋季至次年春季采挖为宜,此时根茎中有效成分含量较高,药用价值最佳。采挖后,除去茎叶、须根和泥土,洗净,趁鲜切片,晒干或烘干备用。干燥后的金刚藤根茎质地坚硬,断面黄白色,有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