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如风热感冒、肝阳上亢等,能有效发挥其清热、平肝等作用。
2. 泡茶饮用:将 3 - 5 朵干燥菊花用开水冲泡,焖泡数分钟后即可饮用。这是最为常见的日常用法,方便快捷,有助于清肝明目、疏散风热,对于缓解眼睛疲劳、干涩以及上火症状,如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有一定效果,深受养生爱好者喜爱。
3. 外用:把菊花制成药膏、洗剂或熏蒸剂等外用剂型。例如,将菊花煎汁冷敷眼部,可减轻眼部炎症和红肿;菊花与金银花、蒲公英等配伍制成药膏,涂抹于痈疮部位,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促进皮肤疾病的康复,如治疗皮肤瘙痒、痈肿疮毒等。
(二)注意事项
1. 过敏体质者慎用:部分过敏体质者可能对菊花过敏,使用后会出现皮疹、瘙痒、呼吸急促、胃肠道不适等过敏反应。首次使用时应先少量使用,若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2. 脾胃虚寒者不宜多用:菊花性微寒,脾胃虚寒者过量食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胃脘冷痛、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加重。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配伍温性药物或减少用量,并注意观察身体反应。
3. 避免与相克药物同用:菊花不宜与降压药、降糖药等西药大量同服,因其本身有一定降压、降糖作用,同时使用可能使血压、血糖降得过低,引发头晕、乏力、心慌等不适。服用其他药物期间如需使用菊花,应咨询医生或药师,合理安排用药时间和剂量。
三、菊花的功效与作用
(一)疏散风热
菊花味辛疏散,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长于疏散肺经风热,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头痛、咳嗽等。在银翘散等方剂中,菊花与金银花、连翘等配伍,能增强辛凉解表之力,使风热之邪得以疏散,肺气得以宣畅,缓解发热、咽痛、口渴等不适,促进身体恢复健康,其疏散风热的功效基于对人体肺卫之气的调节,体现了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独特理论和实践经验。
(二)平抑肝阳
其性寒入肝经,能清肝热、平肝阳,对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症状疗效显着。在天麻钩藤饮等方剂中,菊花与天麻、钩藤等平肝息风药物同用,可有效降低肝阳上亢引起的血压升高,减轻头晕目眩等症状,改善高血压病伴有肝阳上亢表现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调节肝脏气血阴阳平衡,维护肝脏正常生理功能和人体整体平衡,彰显了中医在治疗内脏疾病和调节人体机能方面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
(三)清肝明目
菊花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能清泻肝热以明目,是明目要药,常用于治疗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导致的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眼目昏花等眼部疾病。可单味菊花煎服或制成丸剂服用,也常与枸杞子、熟地黄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之品配伍,如杞菊地黄丸,用于肝肾阴虚、眼目昏花的患者,通过调理肝脏和眼部经络气血,滋养肝血,使眼睛得到充足气血滋养,从而恢复正常视觉功能,体现了中医眼科疾病治疗的独特优势和丰富经验。
(四)清热解毒
菊花苦寒,能清热解毒,可用于治疗疮痈肿毒,尤其对红肿热痛的阳证疮疡,消肿止痛效果良好。常与金银花、生甘草等清热解毒药物配伍,如五味消毒饮,可增强清热解毒之力,促进疮疡消散愈合,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发热症状,在外科感染性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丰富了中医药治疗外科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四、菊花的十个用方治病及用途详情
1. 桑菊饮(《温病条辨》)
- 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
- 主治病症:风温初起,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者。
- 用途详情:方中菊花与桑叶相须为用,疏散肺经风热,且菊花能清肝明目,与其他辛凉解表、宣肺止咳之品配伍,可使上焦风热得以疏散,肺气得以宣畅,则咳嗽、身热等症可除。适用于风热犯肺引起的轻型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初期等,症见发热、咳嗽、咽痛、口干等,具有辛凉解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的功效,能有效缓解外感风热之邪所致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减轻患者的不适,促进身体康复,临床应用广泛,是治疗风热感冒的经典方剂之一,体现了中医对风温初起病症的深刻认识和精准治疗方法,通过合理配伍,发挥各药物的协同作用,达到祛邪扶正、恢复人体健康的目的。
2. 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 组成:羚角片、霜桑叶、京川贝、鲜生地、双钩藤、滁菊花、茯神木、生白芍、生甘草、淡竹茹。
- 主治病症: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