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考题之难

    等他回到大堂,远远看着那稚子已经开始书写,他略微好奇下,也是有意朝他那边走去。m.moxiangshu.com



    然后再等他走到他身侧时,却是瞳孔微涨,没想到此子竟然也是在考卷上直接作答。



    他在边上站了片刻,此子好像并没有被自己影响。



    知县大人站到桌边时,宋良佐眼尖余光就察觉到对方,只不过还有几字写完才会告一段落,便没有停笔,继续书写。



    等一段写完,他突然抬头看了一眼知县大人,见他正在盯着自己的试卷,由于他自己的动作,对方视线也跟着移动,两人目光再次相遇。



    宋良佐礼貌的冲对方一笑,继续低头写自己的,人是丝毫不被他影响。



    谢润越看头点的幅越大,心里道:此子虽然年少,心性却是坚韧,此子可教,此子可教啊!



    宋良佐是不知知县大人心里想法,要是知道后不得大乐一场?



    她以前读书时就是尖子生,那次考试不是在老师眼皮子底下?尤其她跳级的时候更是有好几位考官监视着她一举一动,钢铁般的意志在就被她练出来了好吗!



    再说她成竹在胸,又不作弊,何惧?



    ......



    一个时辰一晃而过。



    宋良佐不是第一个交卷的,也不是最后一个交卷的。



    等书吏把所以考卷全部收上来时,宋良佐瞥见垫底的一人的试卷只写了三分之二,这样的试卷交上来,那人的今年的县考算是结束了。



    中间休息片刻,衙役举着牌子亮出了今天的第二场,看着上面的考题,宋良佐都不由地吸了一口气。



    之前他还在感叹知县大人出题很人性化,从第一场到目前出的都是些常规题目。



    结果眼下这场,可是不好对答啊。



    经论:《论语.雍也》不迁怒,不贰过。



    这是出题出《论语.雍也》篇的中一句话。全文倒也不长: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翻译过来就是:我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最爱学习,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犯同样的过错。只是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到谁爱好学习的了。



    此题如果是制义可以从修养、涵养中去破解。



    重点在论,论既议论,它的范围要广得多,举凡天地万物,皆可成为议论的对象,从经书中摘句议论,谓之经论。



    这题是一道论题。



    说说经论和八股文的区别,严格来说应该是经论和经义的区别。



    从文体角度看,经论和经义最为相近,都是摘经书字句为题要求成文,只不过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义发生演变。



    八股文是从经义演变而来,在元、明初,经义又名五经义与四书义,明中、清四书义又名八股文。



    经论重点在学识论断,八股文重点在通经义。



    前者可以稍自己发挥自己的才智,后者必须属守经传的文本。



    夫子在平日中授课当中虽然有涉猎经论的方向,却还是以八股文为首,如果这道题出现了院试附加题或者乡试中那倒是不突兀,眼下才是县试,简直要人命。



    解答这道题没有时间限制,宋良佐想吐槽,你弄一个超纲的题,对于不会的人来说,时间就是用来扯淡玩的。



    他一边叹息,一边趁机偷看了一眼身边的陆泽川,见对方眉头也是紧锁,他便知道难的不是自己。



    这题有些超纲,可出题是知县大人,阅卷的还是知县大人,连个为他们考生说话的人都没有。



    宋良佐思索良久后突然想起来,他曾在夫子的书房中看过一篇文,是韩愈写的《省试颜子不贰过论》,上面记载:登孔氏之门者众矣,三千之徒,四科之目,孰非由圣人之道,为君子之儒者乎?其于过行过言,亦云鲜矣。而夫子举不贰过,惟颜氏之子,其何故哉?



    译文:进入孔子门下的人很多,三千弟子中,各有专长,谁不是遵循圣人的道路,成为君子之儒呢?他们在行为和言语上的过失也很少。但孔子只称赞颜回不重复犯错,这是为什么呢?



    圣人具备真诚和智慧的正直品格,根植于中庸的最高德行......



    可以说韩愈写的就是这题标准答案,可你要加入自己才智,总不能原书搬抄啊。



    他决定取“帖”字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