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军医长舒一口气,擦去额头汗水,轻声道:“将军、殿下,太子妃的血暂时止住了,脉象也平稳些许,但伤势过重,还需回府悉心调养,后续仍有凶险。”闻言,萧逸尘悬着的心微微落下,却依旧不敢松懈,与镇国将军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深深忧虑。
经军医一番救治,林婉清总算是脱离了生命危险,消息传回王府,众人皆长舒一口气,萧逸尘一直紧绷的心弦也终于松弛下来。镇国将军此次挺身而出,带领军队支持萧逸尘的举动,仿若巨石入水,在朝中激起千层巨浪,引发局势剧变。
那些原本还在观望,或是被敌人蛊惑、摇摆不定的大臣们,亲眼目睹镇国将军如此坚定地站在萧逸尘这一边,心中纷纷动摇起来。他们回想起萧逸尘平日里处理政务时的公正睿智、心怀百姓,以及面对弹劾与刺杀时展现出的坚毅果敢、智勇双全,不禁暗自思忖:这样一位有能力、有担当,又深得镇国将军支持的皇子,或许才是大周朝未来可期的明主。相较之下,那些暗中搞鬼、妄图搅乱朝堂的皇子与大臣,行径愈发显得卑劣无耻、自私自利。
皇帝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悦。在御书房内,皇帝仔细翻阅萧逸尘呈上的此次事件详情奏章,越看越满意,对萧逸尘在面对危机时的表现赞赏有加。“朕的这个儿子,果真没让朕失望!临危不惧,智勇兼备,又有镇国将军这般忠义之士辅佐,实乃大周朝之福啊!”皇帝放下奏章,起身踱步,目中满是欣慰与期许。与此同时,皇帝对镇国将军的忠诚亦是铭记于心,深知边疆安稳、朝堂清明,离不开这般肱骨之臣的坚守与付出。
在镇国将军助力下,萧逸尘得以喘息,却并未松懈分毫。他深知敌人仍在暗处伺机而动,若不彻底拔除隐患,日后必成大患。于是,萧逸尘开始主动出击,联合朝中一些正义之士,秘密谋划揪出幕后黑手之计。这些正义之士,或因看不惯朝堂黑暗、阴谋丛生,或出于对大周朝未来的忧心,皆愿追随萧逸尘,共除奸佞。
他们暗中收集证据,派遣眼线紧盯可疑之人,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朝堂上下、京城内外,皆布满眼线,消息如细密蛛网般迅速汇聚而来。历经数日侦查,那些暗中搞鬼的敌人一个一个浮出水面。萧逸尘手握确凿证据,选在朝堂议事之日,当众揭露他们的阴谋诡计。只见他神情冷峻,目光如炬,将一叠叠证据呈于皇帝面前,逐一细数敌人罪行:结党营私、妄图篡位、刺杀皇子与太子妃……桩桩件件,皆触目惊心,证据确凿,不容辩驳。
皇帝见状,雷霆震怒,拍案而起:“大胆逆贼!竟敢妄图扰乱朝纲、谋害皇室,罪不容诛!”当即下令严惩。那些参与阴谋的皇子、大臣们,瞬间脸色煞白,瘫倒在地,磕头求饶,却已于事无补。随着一道道惩处旨意下达,朝堂之上阴霾渐散,局势逐渐稳定下来。经此一役,萧逸尘威望得到极大提升,不仅朝堂大臣对其钦佩有加,百姓听闻此事,亦纷纷传颂其英勇睿智、为民除害之举,民心愈发向背。
皇帝见萧逸尘如此有能力,又深得人心,经过多番深思熟虑后,决定立他为太子。一日朝会,皇帝身着龙袍,高坐龙椅,神色庄重威严。待群臣朝拜完毕,皇帝缓缓开口:“朕观诸皇子作为,唯三皇子逸尘德才兼备、智勇双全,历经磨难却初心不改,心怀天下苍生,又有镇国将军辅佐,实乃储君最佳人选。即日起,立三皇子萧逸尘为太子,望尔等尽心辅佐,共兴大周朝!”旨意一出,朝堂一片哗然,旋即群臣跪地高呼:“吾皇圣明,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萧逸尘出列,跪地谢恩,眼中泪光闪烁,那是历经艰辛终获认可的动容,亦是肩负起大周朝未来重任的郑重。
萧逸尘被立为太子,林婉清顺理成章成为太子妃,二人地位随这道旨意愈发稳固,仿若巍峨高山,屹立朝堂不倒。他们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承载着整个大周朝的希望与期盼。百姓们听闻喜讯,街头巷尾奔走相告,皆为大周朝迎来贤明储君而欢欣鼓舞;朝中大臣纷纷前来道贺,王府门前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然而,萧逸尘与林婉清并未沉醉于这无上荣耀与众人追捧之中。他们深知,成为太子与太子妃,意味着肩负起更重使命与责任。往后日子里,萧逸尘愈发勤勉,日夜埋首政务,研读典籍史册,广纳贤才良策,只为制定更利国利民之政策;林婉清亦不甘示弱,她一面调养身体,一面操持王府内务,将王府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时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收集民意,为萧逸尘建言献策。夫妻二人携手并肩,相辅相成,仿若比翼双飞之鸟,一心只为大周朝繁荣昌盛,向着那太平盛世的愿景稳步前行。
可前路漫漫,危机从未真正消散。朝堂之上,虽明面敌手已除,但暗处仍有暗流涌动;邻国势力虎视眈眈,边疆战事时有隐忧;民间疾苦亦纷繁复杂,诸多难题亟待解决。萧逸尘与林婉清这对眷侣,未来还需历经无数风雨洗礼,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铸就大周朝辉煌盛世。但此刻,他们怀揣希望与决心,无惧前路艰险,携手共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