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被人群挤倒在地,发出惊恐的哭喊声;体弱的老人被推搡到一旁,摔倒后久久无法起身。m.luhaibing.com
一些年轻力壮的人仗着体力优势,拼命往前挤,全然不顾他人死活。
此时,一队官兵赶来维持秩序,他们手持长枪,大声呵斥着难民。
但在饥饿与绝望面前,这些威慑显得有些无力。
有难民壮着胆子向官兵哭诉:“大人,我们实在是饿极了,家里什么都没了,才一路逃到这里,求您发发慈悲吧。”
与此同时,南下的难民在翻山越岭后,终于看到了一片水乡。
河网交错,水泽遍布,可他们还没来得及松口气,便被当地村民拦住。
“你们从哪儿来的?可别把灾病带到我们这儿!”村民们手持农具,满脸警惕。
难民们纷纷解释:“我们只是想找个能活下去的地方,实在是被旱灾逼得走投无路了。”
但村民们依旧不为所动,双方僵持不下。
后来,还是一位好心的乡绅出面调解,他表示愿意在自家的空地上搭建临时住所,让难民们暂时安顿下来,条件是难民们要帮着干些农活。
南下的难民们感激不已,赶忙答应。
而北上难民在官兵的维持下,也逐渐排好队,虽然领到的粥稀得能照出人影,但好歹能勉强充饥。
随着时间推移,北路的朝廷加大了赈灾力度,不仅增派人手熬粥施饭,还组织工匠为难民搭建简易住所。
而南下的难民们在帮乡绅干完农活后,凭借勤劳的双手赢得了当地村民的认可。
一些人开始在附近的作坊找到工作,慢慢在异乡站稳脚跟。
……
北上的难民,随着朝廷的持续投入,粥棚的供应愈发稳定,难民们渐渐有了喘息之机。
但长久的饥饿与疲惫,让许多人身体虚弱,疫病开始悄然滋生。
起初只是个别难民咳嗽、发热,可很快,病情就如野火般在人群中蔓延开来。
朝廷紧急调配郎中与药材,搭建起临时医馆。
但难民数量太多,医馆人满为患。
郎中们日夜忙碌,却还是难以满足需求。
有些病重的难民,只能躺在简易病床上,眼神中充满绝望。
一位年轻的母亲,看着怀中高烧不退的孩子,泪流满面,不断哀求郎中救救自己的孩子。
南下的难民们逐渐融入当地生活。
但随着冬季临近,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南方冬季虽无刺骨严寒,可潮湿阴冷的天气,让许多难民难以适应。
他们居住的简易住所四处漏风,夜里常常被冻醒。
而在遥远的朝堂之上,关于如何彻底解决旱灾影响及安置难民的讨论正在激烈进行。
大臣们纷纷建言献策,有的主张加大水利建设投入,有的提议鼓励难民返乡开垦荒地,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皇帝权衡各方意见后,做出一系列决策。
一方面,拨出大量银两,在受灾严重地区兴修水利,打井修渠,以防未来再遭旱灾。
另一方面,派遣官员前往各地,统计难民数量与分布情况,组织愿意返乡的难民有序回迁,并为他们提供农具、种子等物资。
在朝廷的统筹安排下,北上和南下的难民们都迎来了新的转机。
在这场浩大的难民迁徙潮里,并非所有人都顺利抵达南北目的地。
许多人在沿途的府城、县里、镇上乃至偏远农村停下脚步。
其中,有真正被旱灾逼得走投无路、只求一口饭吃的老实百姓,可也混入了一些心怀不轨之徒。
一些地痞流氓、土匪瞅准了这个混乱时机,假扮成难民,混入人群之中。
他们所到之处,恶行累累。
在一个宁静的村里,原本人们对前来的难民心怀怜悯,纷纷拿出家中余粮予以救济。
可谁知,混入其中的歹徒在摸清情况后,竟在深夜手持利刃,闯入民宅。
他们砸开柜子,抢走钱财细软,稍有反抗,便拳脚相加,甚至拔刀相向。
一位老人为了护住家中仅有的一点积蓄,被歹徒残忍推倒在地,头部重重磕在桌角,当场不省人事。
在一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