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北坊

    崔九堂今日带着人在北坊施粥,他读圣贤书多年,也知道这施粥不过只能解一时之急,无法彻底带领辽州百姓走出这种困境。

    但他若是不做点什么,总觉得心不安,哪怕只是在外人看来沽名钓誉的施粥,也能让北坊的百姓们放开肚皮吃上一顿饱饭。

    今日一大早,他便去了辽州李刺史的府上,刺史府金碧辉煌,门前的雀替都是檀木包金的,崔九堂一席浅绿色官袍,外披着一件银灰色鼠锦大氅,在刺史府门前站了半个多时辰。

    接风宴时还极为热枕的管家此时一脸为难告诉他,刺史昨夜与人饮酒,此时还未醒,让他晚些时候再来。

    他站了半个时辰,见刺史府依旧安安静静,于是转身回了北坊。

    ===

    文瑜追着那孩子一路从东坊到了北坊,那孩子似乎对城中各巷道小路极为熟悉,像只小老鼠一般窜来窜去,若是追在后面的人不是文瑜,此时怕早已被甩脱。

    那孩子看这么久都未甩开身后的人,心中似乎有些焦急,一不小心跑错了路,进了一条死胡同。

    文瑜嘿嘿一笑,一步步逼近那孩子,男孩似乎很是害怕,靠着墙一步步向后退去。

    正当文瑜一步步靠近,准备将这小男孩抓住的时候,这孩子面色中害怕的神色顿时散去,对着文瑜的脸洒了一把墙灰,直                                                接迷了他的眼睛。

    文瑜眼前霎时什么也看不见了,他慌乱地摸出怀中的帕子,手忙脚乱擦着自己的眼睛。

    那孩子见文瑜被自己迷了眼,嘴角轻抬,扭头便跑,刚跑到巷子口,却被一只手猛地扯住了后颈的衣裳。

    待文瑜眼前重新恢复明亮后,他看到崔九堂此时站在巷口,一只手扯着那孩子的衣裳,将他提了起来。

    “你放开我,放开我!”那小男孩在空中拳打脚踢,扭的像是一只黄鳝。

    “你不在家照顾祖母,为何要来欺负这位哥哥?”崔九堂一脸严肃,但语气很是温柔的开口。

    文瑜一看,登时来了劲,快步冲了过去,拧住那孩子的耳朵。

    “哎哟。”那孩子吃痛那个,捂住耳朵叫了一声。

    二人这才看到,这孩子凌乱的头发的下面,两只耳朵皆长满了冻疮。

    文瑜一下手足无措起来。

    “对,对,对不起,那荷包我不要了,只是里面有一块木牌,是我妹妹很重要的东西,得还给我们,剩下的银两你想要便拿走吧。”

    崔九堂皱眉,对着那孩子说,“你不是在城中做替人跑腿的营生...”说到这,他自己也反应过来,这应该是这孩子说给祖母听的借口,谁会要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去跑腿,万一出了什么事情,店家也承担不起责任。

    想到这里,他面色忽然温和了下来,轻轻将这男孩子放在地上,但依旧紧紧抓着他。

    “这件事我不会告诉你祖母,但是你也要答应我一件事。”

    小男孩眼珠一转,点点头答应了。

    他确实害怕这件事被祖母知道,这位大哥哥今日带了人在北坊施粥,应该是个好人,先听他怎么说。

    “拿别人东西是不好的习惯,以后可以不再这样了可以吗?”

    小男孩脸上那股倔强的神情再次出现了,他顶嘴道,“我若不这样,家中米粮柴木的钱去哪里挣,他们都嫌我小不肯让我干活,没有活干,我和祖母便要饿肚子、受冻...”

    声音越说越小。

    文欢与白易之也赶到了,二人到时,刚好听到了这孩子刚刚说出的这句话。

    几人皆沉默了,若是连温饱都无法保证,谁还能始终保持一颗正义道德的心呢?

    贫穷便是一切的原罪。

    空气中,扑朔的雪花透过阳光,在地上照出斑驳的黑点。

    崔九堂喉骨上下滑动,他眼中逐渐凝聚起一股坚毅,他扶着这孩子的双肩,眼睛直直对向他的,无比认真地告诉他。

    “你相信哥哥,哥哥只要在辽州一日,定不会让你们挨饿,受冻。”

    这孩子本还想反驳,看到他那双无比真挚的眼,竟鬼使神差地点了点头,将那个蜀锦的小荷包从自己怀中拿出来递给了他。

    崔九堂揉了揉这孩子脑袋,头发不知多少日没梳洗过,在脑袋上结起了一个有一个小疙瘩。

    他温声对那孩子说道,“去北坊粮食铺子那边吧,今日在施粥,那米粥很香的,乖,多喝几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