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第20章

得朱雍阳要以下克上,惦记他的位置,他杀都来不及,怎么会放过他。

    窦融就怀疑是光文帝在酒里下了迷惑他神智的蛊,整天疑神疑鬼,心里落下心病,后面甚至病倒了,找了好多大夫都没作用。

    他的幕僚一看,这不行啊,自家主公几个胆啊,竟然在身体力行的隔空污蔑赵王,赵王知道了,打过来怎么办。

    幕僚把这个问题往窦融身上一扔。窦融一听,是啊,赵王打过来怎么办,他身体立刻就好了,不敢再继续囔囔他中蛊毒了。】

    【这事,幕僚就给记下来了,后世从这个故事里,延伸出一个疑心生暗鬼的成语。】

    殷璋点头:“心病也是病。”

    永兴帝嗤之以鼻:“什么心病,他就是胆小、多疑。”

    他看窦融不顺眼,还平王,哼,真是世道一乱,什么妖魔鬼怪都出来了,那样多疑的人也能称王。

    “老九,你那个时候就该真的在酒里下毒,一杯酒毒死他了事,省的让他活着碍眼。”

    殷璋沉思,心想:父皇,你当初消灭异姓诸侯王,你为什么不给他们下毒,你是不想下吗?

    永兴帝打了个喷嚏。

    【听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想明白是怎么回事,窦融纯粹是心理作用,自己吓自己。

    蛊其实是一种虫子,甲骨文里面有蛊这个字,就是器皿里的粮食长虫了。古人不理解,就认为这东西很神秘。

    养蛊,大家在影视剧和游戏小说里看过,就是把上百多种毒虫放一起吞噬,最后活下来,最毒的那个,就是蛊虫。蛊毒跟古代的巫蛊不是一回事,巫蛊是用针扎铜人,就是扎小人。】

    【光文帝的爹,也就是平帝,他当初收拾梁王就是用梁王母子曾想对他用巫蛊之术做借口,堵住朝臣的嘴,其实根本没有那回事,就是他小心眼。巫蛊是要在铜人身上扎针,你们想想手劲得多大才能扎进去,真想害人,有那么大的手劲,还不如半夜翻墙,跑对方家里直接掐死对方来的快。】

    永兴帝的脸上露出了                                                微笑:“朕小心眼?朕怎么不知道?”

    大臣们很有脸色的假装看不见永兴帝,也听不见他的话。

    什么小心眼不小心眼,看看他们的表现,就知道他们毫不知情。

    【蛊毒之说开始流行,是在大随朝,而且是在南方。本来窦融这事是发生在北方,结果到了大隋,蛊就变成了南方的特产,比如岭南、川蜀等地,这是一种文化歧视。】

    天幕将甲骨文的“蛊”字放出来,八皇子惊讶:“看着真的像是一个器皿里边,长了两个虫子。”

    有人看热闹,有人则想知道世上到底有没有蛊毒。有大夫医者,他们觉得这东西有意思,想要研究研究。也有嫁了人不得宠的贵妇,她们眼神火热,如果真的有蛊毒,她们想要一个情蛊,下到自家丈夫身上,让他们再也不能出去鬼混。

    【为什么有歧视?有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朝廷心虚,大隋的版图比大晋版图小太多太多了,南方一些地区不归朝廷管了,朝廷没有收服,总不能说自己差,那肯定就得找个理由。

    话语权在他们手里,他们就说南方人会用蛊,不会也会,收服他们百害而无一利。

    二是古代的南方人擅长用毒。古代的南方,跟现代的南方不是一回事,气候非常湿热多瘴,山林里有很多的毒性动植物,比如箭毒木、箭毒蛙,毒素很强,用在人身上立竿见影,达到见血封喉的效果。

    他们有前科,大隋朝廷把蛊毒移植到他们身上毫无违和感。

    三是北方人到了南方,容易生病,比如水土不服,或者得了寄生虫。反正自己病了,他们就会怀疑是南方人下的毒,妥妥的刻板印象加地域黑。】

    南方的百姓们义愤填膺:“那个大隋朝真不是东西,什么脏的臭的都往我们身上扔,我们招谁惹谁了。”

    “就是啊,我们规规矩矩,从来不惹事,一朝名声尽毁,太冤了。”

    有从北方来的商人好奇问道:“你们真的很擅长用毒吗?”

    “......”你越矩了!

    这里面门道太深,一般人把握不住,不该知道的事情不要多问。

    【说的人多了,蛊毒就变得神乎其神,无所不能,人们都开始相信这玩意,是真的存在。其实蛊毒一说,从我上面说的就能看出来,它主要是靠阴谋论大行其道。

    实际上,蛊虫在自然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上百多种毒虫放到一块让它们咬咬咬,互相扯头花,都是在胡扯。虫子的食性不一样,有些食肉,有些食草,你总不能强迫食草的虫子去吃肉,是吧。】

    【到了现代,多是导游为了制造景区卖点,宣传景点有这种神秘文化,以此来吸引游客。所以网上关于光文帝会用蛊的所谓“历史真相”,都是一些营销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