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不学理论。就是不学了吗?你是要从实战中,去学习。比如说,看透优秀的作品。碰到好的,你喜欢了的。哪怕就是看多少遍。甚至能够会背它。不光是背,那些稍微短一点的。比如说,沈从文的《丈夫》,《菜园》。鲁迅的《铸剑》”
“《铸剑》是故事新编了。”
“要学习他的文字。看他是如何写人的。鲁迅之所以,成了那样的大器。每一个小说里面,都成功一个人物。这是他最了不起的地方。这些短小精悍的。要是你肯下功夫,哪怕是抄上几篇。我相信,你的功夫,都没有白费。”
“要抄才好吗?那我试试。”
“不能够试试。要抄,真的是一个字一个字。你苦苦的给我抄。有灵感了,再写,弄出来个万把字的短篇,有这么一二十篇。就开始可以学一学理论了。让自己提高一些。再考虑,写三五万字的中篇。也写七八个出来。就可以计划,长篇小说的创作了。”
杨县长的这套理论。这一整个计划。他自己,又不是写小说的。可是当为什么,他会有这么一个,十分明晰的安排。这可是陈本虚到很多年以后,才发现。杨县长在很多年前,给自己指明的这个计划。方向,是很有道理的。
遗憾的是,后来在创作路上的陈本虚,并没有按照杨县长的教导去做。
陈本虚发出来了《吉美》、《王五味》、《一个剧团团长的沉浮》几个短篇之后。人,就开始飘了。
开始攻中篇小说。才弄出来了一两个中篇。有几个朋友看了说好。这陈本虚,又开始长二次飘了。其实主要是,因为陈本虚出手,就是写剧本的。文化局多年的培养,具备了一点编故事的能力。加上一个剧本,差不多就是一部中篇小说的体量。
贪心的一步,就想吃成胖子的陈本虚,马上就把这个中篇,日以继夜,往长篇小说那里,胡扯了一通。
以至于基础本来不行。加上就是中篇的因素。一直就改啊改的。长时间出不来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