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客文学 > 都市言情 > 金三角1951 > 第153章 生产建设兵团

第153章 生产建设兵团

    到一九五六年底,掸邦革命军彻底控制了缅甸东南部的克耶邦、克伦邦、孟邦和德林达依省。m.sanguwu.cc

    其中,克耶邦的面积一万一千多平方公里,克伦邦三万平方公里,孟邦一万二千平方公里,德林达依省四万三千平方公里,四个省邦合计九万六千平方公里。

    这点面积,比浙江省略小。

    这几个民族邦里面,克耶邦的克耶族占百分之四十二,克伦邦里面的克伦族占百分之五十,孟邦里面孟族占百分之三十八,主体民族占比并不是太高。

    而德林达依省,缅族则占百分之八十三。

    这几个省邦里面,几乎没有汉族,傣族比例也不高。

    掸邦革命军依靠汉族和傣族立国,要想有群众基础,还是得扩大汉族和傣族人口比例,特别是汉族。

    要扩大汉族人口,只有移民,但现在掸邦一带并没有过多的汉族可以向南部移民,掸邦本身也需要提高汉族比例。

    再就是到东南亚各地吸收华人移民。东南亚历史上有几次华人的劫难,印尼、柬埔寨和越南,但都还没有到时候。

    另外华人在东南亚待的地方,自然条件都比掸邦要好很多,要吸收华人到掸邦,不太容易。

    毛淡棉这个地方倒是可以,以后可以发展成世界级的海港。

    朱江提出一个设想,设立生产建设兵团。

    在掸邦组建十万人的部队,以汉族为主,其他民族能说汉语也行,这支部队叫屯垦部队,派往东南四个省邦,一手持枪,一手扶犁,扎根在缅甸东南。

    兵员来源,朱江表示,只需在腊戍地区以及中缅边境地区招收就够了。

    现在整个来说,掸邦地区的农村还是非常贫困,人民刚从土司制度中解放出来,尚未根本解决温饱问题,部队招兵还是很容易的,最起码在部队能够吃饱饭。

    朱江的设想得到掸邦革命党高层的一致同意。

    于是招兵行动立即在掸邦腊戍地区和中缅边境一带展开。

    十万人的招兵任务很快完成。

    很多士兵是中缅边境的佤族、傈僳族和拉祜族,大都能说汉语,都是云南话。

    其实这些民族的人民和汉族也没有多大区别了。

    这十万部队,和现有的掸邦革命军不属于一个系列,直属于掸邦中央政府,不属于战斗部队,主要从事屯垦。

    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移民。十万人在当地安家生育,两代人之后,就会发展到上百万人口。

    历史上佤邦在掸邦南部缅泰边境取得一块飞地之后,为了巩固统治,从佤邦北部移民二十万到南佤,过程非常艰难,途中因疾病炎热等原因伤亡很大。

    而朱江现在先组成部队,经过训练后再南下,过程中会顺利很多。

    这十万部队,分别在腊戍、景栋、孟帕亚等地集中 ,然后从101、201和401旅中抽调干部,对部队进行训练。

    这十万人因为不属于战斗部队,所以并不全部配备武器,整个十万人配备两万支枪,主要用于平时的训练和值守。

    这十万人计划单列,直属掸邦中央。十万人编为十个师,师下面设团,第一二师驻扎在克耶邦,第三四五师驻扎在克伦邦,第六七师驻扎在孟邦,第八九十师驻扎在德林达依省。

    将张申友从101旅调出,担任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各师团领导都从原部队中抽调。

    时间已经来到一九五七年。春节过后,生产建设兵团从各地纷纷向东南方出发。

    和兵团一道出发的,还有从景栋派出的南下干部。

    东南四省邦,暂时都划归东南地区管理,东南地区治所设在帕安,地区军政委员会主任由刘富贵担任,张申友担任东南地区军政委员会副主任并兼任生产建设兵团司令。

    生产建设兵团的总部也设在帕安。

    毛淡棉,就让它成为一座单纯的经济城市。

    克耶邦地区,暂时设两个县,垒固县和波勒克县。

    克伦邦地区,暂时设五个县,帕安县,帕本县,妙瓦底县,高加力县和巴安县。

    孟邦地区,就是两个县,直通县和毛淡棉县。

    德林达依地区,暂时设土瓦、丹老、高东三个县。

    这些县都要接管并建立政权。

    缅甸的县确实设立得太少,下面很多镇区,都有一个县的大小。

    但这样正好让生产建设兵团有立足的地方。

    经过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生产建设兵团各单位分别到达指定位置。

    生产建设兵团以团为单位 ,分别前往不同的地方,最低一个镇区需设立一个团。

    各团抵达指定位置后,首先安营扎寨,然后开荒种地。

    缅甸东南地区 ,虽然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