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第二十一章

轻脚地将托盘放在边上,再看看屋里的更漏,小声提醒:“陛下,已经酉时正了。”

    贺枢的目光直落在奏章,墨字一列列地映入眼帘,脑海中同时浮现对应的解决办法。

    曹平小心觑了眼,不敢再说话。

    外边的天色越来越黑,殿内依次点起宫灯。

    眼瞅着天子终于放下狼毫,曹平立即端起一杯温凉的茶水,放在案上,转头看向更漏,自以为贴心地说:“陛下,现在是戌时末,奴已经让禁军守在观星台附近,不会有人撞见您。”

    “你今天的话有点多。”贺枢瞥见旁边的暗绿色官袍,“谁叫你把那衣服拿进来的?”

    曹平一怔,立刻认错:“老奴知罪!”

    说完,他匆忙端起托盘,几步走到殿外,压低声音,叫来候在外面的内侍。

    “把这衣服藏好!”

    盯着内侍走远后,曹平呼出一口气,调整神情,快步走回殿内,站在御案旁,沉默片刻。

    “……陛下。”他观察天子神色,平静得看不出任何情绪,硬着头皮开口,“明日内阁诸位大臣要进宫议事,不知该传召他们去何处?”

    “听说郑仁远似乎中暑了。”贺枢翻过一页书,“是之前在乾清宫热着了?”

    “是中暑了,孙院使今天早上去给郑阁老看诊,奴去问过了,郑阁老有些头晕恶心,并无大碍,孙院使开了药,休息两天便会无恙。”

    “你派人去送些药材去郑家,准许他告假两天,在家养病。”贺枢捏捏眉心,合上书,“明天叫内阁其他人来西苑议事。”

    “是。”

    翌日。

    曹平站在万寿宫的正殿外,看见自远处走来的三个人,都是一身绯色官袍,上前两步,“老奴见过诸位大人。”

    “曹公公。”韦谦彦走在最前方,虚扶了一把,笑道,“请。”

    “阁老先请。”

    曹平没有托大,落后韦谦彦半步,后面跟着内阁的另外两名阁臣。

    走进殿内,正中间的龙椅还空着,四人依旧恭敬地行礼。

    “阁老请坐。”曹平搬来一张锦凳,放在韦谦彦的身后。

    韦谦彦微微颔首,径直坐下,剩下两名阁臣站在后边。

    曹平向几人略一欠身,转到殿后的里间,恭声禀道:“陛下,内阁的三位大人到了,各部的堂官则在殿外的值房等候。”

    贺枢缓缓睁开眼睛,起身往外走。

    “臣恭请陛下圣安。”

    “免礼。”贺枢坐在                                                御案后的龙椅,视线扫过底下的三名臣子,最后停在最前方的韦谦彦身上,微微一笑,“开始吧。”

    各部衙门、各地州府等交上来的奏本经由通政使司整理,呈交给天子过目,再转给内阁草拟意见,司礼监审议无误后,发给六科等衙门执行。

    需要像今天这样当着天子的面议事,通常都是商议一些重要政事。

    从一开始的各处边疆战事,到各地州府的税收,最后到各部衙门人员调动等等。

    “新任的通政使……”贺枢扫了一眼奏本上的姓名,“阁老举荐陈章?”

    “回陛下。”韦谦彦站在最前方,微微弯腰低头,看上去异常恭敬,“陈章任知府已有五年,为人严谨正直,处事不惊,臣保举他出任通政使,必能恪尽职守,忠心不二,为陛下排忧解难。”

    忠心不二?

    贺枢捏紧奏章,素白的纸上浮现深深的指印,他看着底下的老人,又扫了眼后边的两名臣子,“这是内阁的意思?”

    两名阁臣彼此对视一眼,恭声答道:“回陛下,是。”

    “既然如此……”他看向韦谦彦,缓缓笑道,“便依阁老所言。”

    商议完官员调动,贺枢看看奏章,问:“城东新观星台修建情况如何?所需的简仪、浑仪、日晷等铸造进展到哪一步了?”

    “回陛下。”吴监正刚刚被传召进殿,站在最末端,提高声量回答,“臣每日都去东城,新观星台修建进展有序,预计可以如期完工,臣亦安排监副监督各项仪器铸造,万望陛下安心。”

    贺枢扫了一眼站在底下的臣子,视线落在穿着正三品官袍的中年男子身上,“韦侍郎,你们工部要好好配合礼部和钦天监。”

    韦侍郎往前一迈,悄悄看了一眼站在最前方的父亲,恭声回答:“臣遵旨。”

    议事完毕,众臣依次告退。

    贺枢微微眯起眼睛,看向殿外。

    韦谦彦走在最前方,被几名臣子簇拥在中间,逐渐走远,再也看不见。

    “曹平。”他淡淡一哂,“你和冯斌两个人,各自管好司礼监和锦衣卫,将那些转投到韦谦彦的人记下来。”

    “是。”

    “还有,让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