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少年弟

把握。

    赵鸾鸾只在王家待了不久,就已经意识到家族背景的重要性,若此人能于她有益,又能利好赵氏,她确实必须尽心尽力。

    “你外翁已多年不曾调动,家中若想再寻时机,靠的恐只有你小舅父,只是此人娘不了解,从洋州到长京城,需行路半月,按你外翁信中所说,过几日就要到了,待见到他,若是可用之才,王家或许会卖这个面子,若不想卖,那也不稀罕,让他安稳在京城备考,这一点娘还是能做到的,至于什么名师,只待看他能否与我们一心,那时再说也不迟。”

    闻言,王静则倒有些希望这个小舅父能站在阿娘这一边,她还在广陵郡时,也见过和离之妇人,那人还是养母的手帕交,无儿无女,娘家不帮,婆家又四处添堵,过的实在艰难,只能靠养母时而接济。章朝虽对女子宽松,但若家中能有男子撑着,不至于被说闲话。虽阿娘不是那妇人,她也不怕这些腌臜事,却也希望,离开王家之后,一切安稳前,能少些麻烦。

    *

    五日后,王家门前

    轮值的门房本在打瞌睡,骤然听到一阵马匹嘶鸣,从混沌中惊醒,定睛一看,台阶下是一队骑马之人,那马匹高大,头方目圆,胸肌饱满,马尾编作辫子。有路过的识马之人,认出是陕西路特产的秦马,既编了尾辫,说明还是战马。

    为首的马上之人,身着红衣,披黑色轻甲,马尾高竖,少年英气,门房见此忙奔下台阶迎客,轻声询问,“请问郎君尊姓大名,来府可是有要事?”他不曾记得这两日说有贵客要来啊。

    赵长胤越过他看向这座宅子,青瓦红檐,玉石雕栏,大门上铆着金钉,仅檐下“太师府”三字,便是一片恢宏之气铺面而来。

    这就是父亲所说的三槐王家,他姐姐的夫家。

    赵长胤从马上一跃而下,足足六尺的身形(一米九)投下一片阴影,因为正在变声,他的声音更沉,一本正经说话时,很能唬人,“洋州赵氏,赵长胤,寻我家姐,当朝中丞夫人。”

    门房讶异,原来这就是赵娘子的弟弟,可不是说是个16岁的少年么,他看着眼前这个高出他一截的人,心觉可怖,骑马而来,又身披轻甲,不像寻亲,倒像是寻仇。

    他只得连连讨好道,“原来是赵小郎君,小人眼拙竟没人认出来。您先进,小人这就唤人去给赵娘子通禀。”

    赵长胤看向身后五人,这几个都是赵父临走前为他选中的好手,上过战场的退卒,一路护送他从洋州至长京城。赵家是武将,看兵如家人,但初到王家,他也并不想惹麻烦,是以主动问道,“他们可否随我一同进去?”

    之前来消息,只说人到了,去通报一声,并没说如何安置,门房略略犹豫了下,还是点了头,这几日府中赵娘子风头正盛,老夫人和管家娘子都奈何不得,就连御史大人都躲出去了,他也不想触这个眉头。

    “郎君放心,会有人带他们先去厢房,这马也会送去马厩好好喂养,您先跟我去见赵娘子吧。”

    赵长胤闻言,高冷地点了点头,迈步走了进去。

    一路过去,走马观花地看过,只觉得这王家宅邸当真如同神仙洞府,比之赵家粗犷,这里处处精致妍丽,普通的梁架、门窗上都有精美的木雕和彩绘,内里的园林大的出奇。

    赵鸾鸾得知人来了,叫了王静则一起来接,二人等在正厅,王静则忍不住东张西望,这是她即将要见的第三个与她有血脉亲情的人。

    待眼瞅着比门框都高的人进来,王静则反而不敢认了,张着嘴许久才出声,艰涩道,“你是我小舅父?”

    怪哉耶,这得是吃什么长大的啊。

    赵长胤看见她,高大的人眼神微亮,二话不说冲过来,提起她的两只胳膊,一高一低地看,又把人转过去、转回来,好像是看见了什么新奇的玩意,明明是一张少年将军的脸,却像个单纯青涩的大男孩,还是个低音炮。

    “外甥女!”

    赵鸾鸾在旁边眼睁睁看着一个大高个傻乐,心情复杂,好似赵家的人就没个表里如一的,刺猬看着像兔子,傻狍子看着像豹子。也幸好这人没生的魁梧奇伟,是个白面皮的,否则当真是更像个傻大个了。

    王静则没见过这种问候方式,在王家待久了,猝然看见一个比她还热闹的人,竟觉得有些自己看见自己的稀奇感,也或许是一种找到同类的惺惺相惜。

    好在赵长胤并没忘了,父亲三番五次强调要拜见的人,想起父亲告诫,他理了理衣装,很快恢复成方才唇红齿白、英姿飒爽的小将军模样,甚是郑重地朝赵鸾鸾拱手作辑道,“长胤奉父亲大人之命,上京看望阿姐,还请阿姐能安顿长胤留在长京城,为阿姐撑腰办事,两肋插刀,若剩闲暇之余可顺道以备来年省试。”

    这番话说的赤诚至极,若是旁人说怕是出丑作笑,叫他来说竟是颇有那三分味道,赵鸾鸾觉得甚是有趣,假作为难道,“谁教你说这些?”

    赵长胤不假思索,“爹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