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教化四夷

    洪旭摇头苦笑,感觉这个大哥有些飘了。www.zhhrzx.com萨摩藩可是樱花强藩,在樱花所有大名中都能排在前列,如果不是己方运气好弄出了一支强力舰队,跟人家完全没有可比性!

    “放心,我不会做没有把握的事。对了,这些时日,宫古三大豪族可有异动?”

    既然岛津家已经放弃了这里,那接下来就该考虑将这两县之地彻底掌控在手了!

    说是说两县之地,其实治下人口并不多,加起来也不足三万。

    “那三族都很安分,为了响应我们的王化政策,还改了汉姓。他们都是聪明人,不敢闹什么幺蛾子,移民和同化政策也非常配合。”

    不同的种族和信仰太容易引发矛盾,将多民族同化成一个民族虽然对文化的多样性不利,但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却非常重要,历史上被民族茅盾坑得不要不要的帝国比比皆是。

    虽然距离西方定义的民族意识觉醒时期还有两百年,但郑芝龙现在就想将这个雷给排除掉,不留后患,能同化就一定要同化,

    用这个时代的话来讲,叫做教化四夷,化夷为夏。

    为了加快八重山和宫古两县的汉化速度,郑芝龙打算采用最直接、最快速、也是未来许多国家经常用的一种方法——腾笼换鸟,将当地大部分百姓迁走,然后再将大量汉人移民过来。

    这些原住民将会分散安置在台南,与汉民杂居。为了让他们满意,郑芝龙还会赐予他们良田、农具,与大明移居过来的灾民等同。

    这些原住民对民族没有任何概念,而且因为琉球乃大明藩属国,他们对天朝上国素来心生向往,非常乐意融入其中,不会有任何排除。如此,最多一两代就能彻底汉化。

    当然,两地有近三万人,不可能一次性全部移民去台南,毕竟当下台南总共也就只有四五万汉民,原住民太多的话汉民就很难占据绝对的人数优势。

    因此,第一批迁往台南的原住民郑芝龙暂时定为五千,主要为渡难、西表、多良间等岛屿上的居民。完成此次移民,那两县除了人口最多的石垣岛和宫古岛之外,都能迅速汉化。

    “宗知县,据我所知,你族中有不少能说汉语、识汉字的良才。如今台南正是用人之际,不知可否推荐几人给我,帮我处理政务?”

    郑芝龙看向身旁一名年近五十的老者。

    老者身穿儒服,正是已经改姓宗的原忠导氏家主。

    琉球受大明、樱花文化影响严重,一些大族子弟都会学习两国的语言和文字,宫古三族同样如此。

    事实上,八重山和宫古二县之中,能称得上知识分子的人,皆出自他们三族。

    简单点讲,他们三族和隋唐前的世家一样垄断了两地的知识,这也是为什么两百多年后,两地的大部分官员依旧出自他们三族的原因。

    在知识被垄断的情况下,两县除了他们三族的子弟外,想再找出一个能够识文断字的人都困难,不用他们为官还能用谁?

    “只要大人看得上,我族中子弟皆愿为大人效劳!”

    宗知县想也不想就答应了,甚至恨不得让郑芝龙将族中年轻子弟全都带走,原本隐藏在心底深处的担忧也随之消散了不少。

    郑芝龙打算提拔他族中的子弟去台南为官,于他们宗家而言是一个利好的政治信号,这说明郑芝龙没打算过河拆桥,依旧会重用他们。

    而且去台南为官之后,还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将不会再被局限在岛上。

    最重要的是,他们宗家和郑芝龙的关系将变得更加紧密!

    其实不只是宗家,白家(白川氏)和金家(宫金氏)郑芝龙也打算挑选一些有才学的子弟带去台南。一来台南确实非常缺人,二来也是为了给这三族吃一颗定心丸,让他们抛开一切顾虑。

    在宫古岛停留了五日,郑芝龙带上十数名宫古三族的子弟,终于准备返回台南。

    虽然他离开台南将近三个月,但偶尔也有书信往来,对那边的情况大致都了解。不过,有一件事是他抵达宫古岛后才从洪旭那里听说的:

    这三个月来,拥有便宜行事之权的郑芝虎,几乎将台南城周围百里内的部落全部征讨了一遍,甚至有过一天讨平三个部落的“壮举”。

    如今,整个苔湾南部地区已经看不到土人部落,要么北迁,

    要么就躲入了深山之中。

    $(".nod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2");setTimeout(function(){$(".nodeEnd").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