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士望见那熠熠生辉的晋升曙光。这般一推一拉,新制推行之路,虽荆棘丛生,亦可踏平而过。”商鞅回答时,目光坚定地扫视一圈众人,仿佛在向他们宣告变革的决心。
秦孝公站起身来,在殿中缓缓踱步,每一步都似踏在秦国的国运之上,心中反复掂量着利弊得失,仿若在天平两端,权衡着秦国的过去与未来。他时而停下脚步,凝视远方,眼中满是思索;时而微微摇头,似在为前路的艰难而感慨。良久,他霍然停下脚步,转身之际,目光恰似破晓曙光,坚定地看向商鞅:“商鞅,你所言种种,恰似逆水行舟,困难重重如山岳横亘。但寡人心里明镜似的,秦国已至悬崖边缘,退无可退。此番变法,寡人与你并肩携手,披荆斩棘,定要一扫秦国颓势,重塑昔日辉煌。”秦孝公这番话说得斩钉截铁,心中已然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那股决绝之气仿佛能驱散殿内的阴霾。
商鞅听闻此言,眼眶微微泛红,“扑通”一声跪地,叩首有声,仿若要以这一跪,叩开秦国新生之门,声音略带哽咽却又铿锵有力:“臣愿以肝脑涂地,酬谢大王知遇之恩,不负大王所托。有大王您这钢铁般的决心与力挺,秦国必能破茧成蝶,成就不世霸业。”此刻的商鞅,心中满是感动与豪情,多年来的抱负终于有望实现,他愿为秦国倾尽所有。
恰在此时,殿外阳光仿若听到了这热血激昂的誓言,奋力穿透云层,万道金光如洪流倾洒,洒在栎阳宫的每一寸土地上,为秦国即将开启的变法之路,镀上一层如梦似幻、熠熠生辉的金色希望。
然而,就在这看似曙光初现之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只见秦献公的叔父嬴烈,带着几位嬴姓公族的长辈,怒气冲冲地闯入大殿。
嬴烈白发苍苍,却依旧腰杆挺直,大步走到殿中,“扑通”一声跪下,声泪俱下:“大王啊,臣听闻要变法,这可万万使不得啊!我嬴姓公族,自先祖立国以来,历经风雨,靠的就是祖宗传下的规矩和祖制。一旦变法,祖宗基业恐将毁于一旦呐!”说罢,他伏地叩首,额头重重地磕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嬴烈心中满是悲愤与担忧,祖宗的规矩传承至今,在他看来是秦国的根基所在,变法无疑是在动摇根本,他怎能不心急如焚。
另一位嬴姓公族长辈嬴崇也跟着附和,他身形消瘦,眼神却透着犀利,抢声道:“大王,老臣也以为,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自古以来,未有轻易变更律法而能长治久安者。商鞅一介外人,带来的这些新奇玩意儿,谁能保证不出乱子?若是贸然推行,秦国必将陷入动荡,还望大王三思啊!”他一边说着,一边用袖子擦着额头冒出的汗珠,眼神中满是对未知变革的恐惧。嬴崇深知变革意味着打破现有秩序,他害怕失去现有的地位与安稳,这种恐惧让他不假思索地站出来反对。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一些保守的官员也纷纷点头,交头接耳地表示赞同。
商鞅见状,神色不变,上前一步,对着众人拱手道:“诸位大人,时代不同,局势各异。秦国当下,外受列强欺压,内有民生凋敝,若继续因循守旧,抱着祖宗之法不放,无异于坐以待毙。变法,正是为了顺应时势,救秦国于水火。就如治病,病入膏肓,还用旧方,如何能起死回生?”他言辞恳切,声音朗朗,试图说服众人。商鞅心中明白,这些旧贵族和保守官员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但秦国已没有退路,唯有变革才能求生。
嬴烈猛地抬起头,眼中喷火,怒视商鞅:“你这黄口小儿,懂得什么!秦国的规矩,是历代先王用鲜血和智慧铸就,岂容你轻易篡改?你口口声声说变法图强,我看你是别有用心,妄图扰乱秦国根基!”嬴烈此刻气得浑身发抖,他觉得商鞅就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徒,竟敢挑战祖宗成法,心中的怒火让他失去了平日的沉稳。
商鞅不卑不亢,微微一笑:“嬴烈大人,若先王在世,面对如今秦国困境,想必也会求新求变。我所倡导之变法,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皆是以秦国国情为基,以强国富民为旨。大人只知守旧,却不顾秦国未来,这才是真正的不忠啊!”商鞅心中虽对嬴烈的辱骂有些恼火,但他强压怒火,以理服人,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嬴崇冷哼一声:“哼,你说得轻巧!废除世卿世禄制,让那些寒门子弟与我等平起平坐,争夺爵位,这不是乱了尊卑秩序吗?秦国还能安稳吗?”嬴崇一想到寒门子弟可能与自己平起平坐,分走利益,心中就一阵恐慌,语气中满是轻蔑与不满。
商鞅目光炯炯,直视嬴崇:“嬴崇大人,世卿世禄制让多少无能之辈尸位素餐,阻碍秦国发展。而军功爵制,能激发众人斗志,让有能者上位,为国效力。如此,秦国军队方能战无不胜,国家才能昌盛,何乱之有?”商鞅据理力争,试图打破他们的固有观念,让他们看到变法的好处。
这时,又一位嬴姓公族的年轻人嬴晖按捺不住,挺身而出,涨红了脸,大声道:“商鞅,你以为你是谁?凭你这外来户,也想改变秦国?我看你是痴心妄想!这秦国的天,还是得靠我们这些公族撑着,你那些歪门邪道,趁早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