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空白格

坚定的信仰,表达对佛祖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而转世的活佛,则被视为神灵在人间的化身,受到众人的尊崇和爱戴。



    青藏高原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天堂。人们来到这个更接近天堂的地方参拜与祈祷,因为他们深信,离天空更近的地方,天神能够更清晰地听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在这里,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以升华,仿佛一切烦恼都能烟消云散。



    她将自家孩子宠溺得肆无忌惮、胡作非为,完全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和管教;而我呢,在如此年幼之时便已饱尝人间辛酸,历经世态炎凉,受尽了社会无情的折磨与打击。同样都是小孩子啊,为何乖巧懂事之人反倒得不到丝毫甜蜜的奖赏?未经他人所承受之苦难,切莫轻易奉劝他人要心怀善良!那些年纪轻轻就被迫接受社会残酷锤炼的人们,你又怎能以所谓高尚的道德标准去苛求他们呢?他们整日在风雨中奔波劳碌,艰难地挣扎于生存边缘,为了能够活下去竭尽全力。倘若你未曾亲身感受过他们所经历的那种切肤之痛,那么你根本就无权对他们为了生存而付出的种种努力妄加指责!千万别让善良正直之士心寒齿冷,也绝不能让莘莘学子沦为某个社会体制的送葬者。遥想中国古代那一次次惨痛的朝代更替,无数斑斑血泪无不控诉着同一个问题:当公平正义被践踏,当百姓疾苦无人问津,社会必将陷入动荡不安的深渊,最终引发一场又一场惨烈的变革。改朝换代,本应是历史长河中的重大变革,但倘若未能带来社会文明与进化的实质性转变,那这般改朝换代不过是徒有其表、毫无意义可言。唯有当人们汲取并接纳更为文明且先进的社会体制时,那些深陷苦难之中的人们所发出的幸福祈愿,方有可能得到垂怜与回应。



    因此,即便在进化之路上需要有所牺牲,也并非全然无谓之举。于凄风冷雨中,人们得以洞悉人性的复杂多面。这无疑是个令人倍感无奈又难以破解的难题:虽说社会文明能够不断演进,但此种进化绝不可悖逆人性。然而,人性与生俱来的特质往往是丑陋乃至无耻的。



    尽管如此,我们仍可推动社会与文明的持续进化,只是无法彻底扭转人性。就如道德这般向人性发起挑战的学问领域,注定要历经诸多磨难困苦。于是乎,这便令思维坠入了一个充满矛盾的循环体系当中——文明的进化对道德大加赞颂,可人性却偏偏站在了道德的对立面。人们一方面渴求着自身及社会的进化,期盼着能有风轻云淡的社会环境以及安居乐业的百姓生活;另一方面,面对人性与道德之间那难以调和的冲突,又常常感到无所适从。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人性的本质往往呈现出自私自利、男盗女娼、为非作歹、胡作非为、弱肉强食以及杀人放火等丑恶现象。如此一来,这难道不是一种巨大的矛盾吗?面对这样严重的矛盾,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化解它呢?有人可能会说依靠法律,但问题在于,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真的能够轻易地接触到法律吗?他们或许缺乏足够的资源和途径来寻求法律援助,甚至对法律的存在都知之甚少。那么,道德是否能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良方呢?可人性的本质似乎已经与道德背道而驰,毫无德行可言。如果寄希望于舆论,那岂不是太过荒谬?毕竟,舆论的本质往往是为资本家所操纵和利用的工具罢了。



    于是乎,当穷人们遭受欺凌时,他们还能依靠什么呢?是依靠那令人心寒的人情冷漠吗?还是仰仗那凄厉的寒风、苦涩的雨水?亦或是指望那不断加剧痛苦的雪上加霜?或者干脆就接受那来自他人的落井下石?甚至是默默地承受被整个世界所遗弃的悲惨命运?显然,这些都无法真正给予他们有效的保护和支持。因此,请不要让善良的人心灰意冷,因为当一个好人伸出援手拯救了你之后,若你却反过来狠狠地反咬他一口,那么很有可能,这位曾经的好心人将会因为你这致命的一击而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力量去继续行善积德了!



    曾经,文学艺术宛如那高高在上、令人顶礼膜拜的“不朽之作”,散发着神圣而迷人的光芒。然而,时光流转,如今它却如同失去光环的星辰般,黯然从神坛跌落。与此同时,曾一度风光无限的网络文学,亦步入了发展的瓶颈之境。



    遥想儿时,对文学的那份崇拜与敬仰犹如熊熊烈火,燃烧于内心深处。那时,文学在我的眼中仿佛是一座神秘而庄严的殿堂,充满无尽的智慧和魅力。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份情感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知不觉间,文学竟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种消遣方式,一种闲暇时用以打发时间的学问罢了。



    不得不感叹,社会的进化速度实在惊人,尤其在我们八零后的成长历程与认知变迁中,这种感觉尤为强烈且显着!回首往昔,那历经数千年未曾改变的抹胸礼服,尽管华美典雅,但在如今这个追求个性与独特的时代里,却显得如此单调乏味,缺乏应有的个性魅力。



    相反,那些个性鲜明、标新立异的“朋克风”服饰,虽能在短时间内引领时尚潮流,吸引众人目光,但其风靡之势却如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