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主粮2

    “其实在古代,想让百姓安分一点,很简单,只要让他们吃饱饭就已经足够了。m.churuyunkt.com”朱清谷的声音有些低,眼神似乎也穿越了这小小的直播镜头,要触摸到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安安分分种田的人们。 

    史书上记载的都是王侯将相,可是千百年来,常态的是这些百姓。 

    他们用他们弯曲的背一点一点的把每一个盛世王朝撑起,然后让中华文明一点一点的充满光辉。 

    他们支撑着那些王侯将相,让那些史书上记载的人拂拭新晴,可自己又低入泥土当中。 

    “如果能够吃饱饭,谁会去造反,谁会去卖儿卖女,谁愿意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朱清谷想到了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想到了那些曾经的埋在地里的叔伯爷娘。 

    天幕下的人也有些安静下来。 

    是啊,吃饱饭的话,谁愿意去造反呢? 

    就连朱元璋也是这么想的,如果吃得饱饭,如果爹娘还在,自己也不用去外面讨个活路,也就没有现在的朱元璋,还是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朱八八。 

    牛八也是深有感触,也就是现在还算是一个锦绣日子,要是换了荒年,乱年,连条水渠都不一定有了。 

    那些天生富贵的人就是感受不到这种底层百姓的苦难,或者有些共情心的会想着万民,也有一些是把朱清谷的话当成驾驭万民的手段。 

    当然也有一些看惯了人间疾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他们往往刚开始的时候有初心,到了后来就不一定有初心了,也有一直把初心横贯在心里的人。 

    天幕之下的人种种不一。 

    朱清谷很快就把话题岔了回来,说教太多又有什么用?遇上昏庸的君主,就是接着奏乐接着舞,尤其是魏晋南北朝那些类人,真的很多。 

    “……搞懂祖先们吃什么对我们来说其实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们可以知道食物的变迁和当时的历史环境。” 

    “那么刚开始在树上采果子吃的祖先是怎么变成吃粮食的?” 

    “如果是出于舒适的环境,通常大家就想要继续舒服下去,突然间改换了吃的食物,一定是因为有重大的改变。” 

    “根据科学家研究,很有可能和一万两千年前的新仙女木事件有关系,突然间的降温让植被大面积减少,而原来应该有的果子也都没有了。” 

    “当时的智人迫于无奈,开始寻找果子的替代品。” 

    “这个时候他们发现他们吃草反而还可以饱肚子,细小的草籽搓掉了外壳之后,竟然能够吃,虽然很小,但是数量不少!” 

    “于是一万多年前在黄河流域的祖先忍饥挨饿了很多年,终于驯化了野黍和狗尾巴草,野黍后来成为了黍,狗尾巴草后来成为了稷,也就是后来说的小米。” 

    天幕之上放的图片的演示,很清晰的表明了这种变化的途径。 

    之前他们也从短视频上看到过吃狗尾巴草籽的片段,看起来和小米很像,味道也和小米很像,更是被科普了一番。 

    所以大家看到这一幕也并不奇怪。 

    反而是对祖先在的黄河流域更加感兴趣一些。 

    上古流传下来的故事当中,人类不就是从黄河附近发源的吗? 

    炎黄文明啊…… 

    天幕下的许多人这一瞬间对于这个所谓的‘文明’一词,有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归属感,似乎来自于血脉当中。 

    而系统突然间收到了许多的点数,如果用一个折线图来表示,那么就是本来平缓上升的曲线突然间来了一个珠穆朗玛峰。 

    查询了关键词,才发现是朱清谷提到黄河流域的祖先,就这么一句,点数就爆炸了。 

    “慢慢的,人类为了更好的种植粮食,就定居了下来。” 

    【天幕之上出现了一幅一幅后世人类所畅想而画下来的画,身上只用兽皮或者是简单的麻布盖着重要部位的人手里开始在种植粮食的场面。】 

    “就聚集成为了部落、村落,村落成为了城市,城市成为了国家。” 

    “而越是种植粮食,就越是发现粮食的优势,比起那些野果或者是肉类,粮食能种还能够储存,能种代表生生不息、可持续,能储存就是一种配合生活计划的短期或者长期需求。” 

    “黍是商周时候的主角,比稷更加耐旱,不光能吃,还能够酿酒,商周时候出土的青铜器是不是很多都是酒器?所以可想而知,黍的地位。” 

    “那么为什么黍之后会渐渐的不如稷的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口感和产量都不如稷,还有一方面是因为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周公有感于商人沉湎于酒色而亡国,所以周朝限制酿酒,所以黍的地位下降。”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