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培育良种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也是一件可望不可即的事情,我们要怎么选择种子才能够最大程度的产出呢?”
朱清谷放出了几张照片,上面是比较具有对比性的几种稻苗。www.zhhrzx.com
一放在一起,就很明显了。
“首先我们要明白品种分类,有些品种分类直到我们现在还在用,《齐民要术》中所说,谷的成熟有早有晚,苗杆有高有低,收取的谷子的多少也有区别,还有米的味道也有好吃不好吃。”
“而对早熟矮杆品种的认知绝对是一个突破。”
“很久很久之前,我们古代的农民就已经意识到早熟的品种,苗虽然短,但是收成很多,所以早熟矮杆的谷苗的增值产量很高。”
“但是早熟品种的味道并没有晚熟的谷米的味道好。”
“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宋朝时候被大量推广的占城稻,产量相对来说较高,但是味道却不是很好,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能够填饱肚子就已经足够了,还管什么味道好不好?”
朱清谷觉得很多东西现在吃着都没有小时候的味道好,可能现在都讲究效率,来不及讲究质量了,但是大家都可以吃到。
现在依旧还是会有贫穷的地方,肯定是先吃饱,富裕了之后才会有资格来挑剔是不是吃得好。
古人也说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贾思勰也看到了天幕,天幕之上说到他的《齐民要术》,脸上不自觉的露出了笑容,“我此生于天下有用,天下万民无需再饿肚子便已经是最好的了。”
宋应星也有感,写《天工开物》其实也是想要做一本百工之书,与其他农书又或者是机要之书于民有用即可。
被天幕提到,甚至于一些知识后世人还用着,他们都是浑身一激灵,目光似乎要穿透天幕看到后世的一片一片农田。
千年前百年前的农民似乎也和后世劳作的农民的身影重叠在一起。
只不过后世的农民不再苦难,而眼中满是期盼和对收获的希冀,他们脸上带着的都是笑容。
不用像现在的人即便是收获了,也需要为下一餐而忧愁,为纳税而忧愁。
又出现几个青史留名之人,可是这一回这些文人却没有酸和妒忌。
贾思勰的确于万民有功,而且这份功绩是无可指摘的。
连田头地间都能够钻研出学问来,这不本身就是最难得的一件事吗?
“隋唐五代和宋元时候的繁种和育种基本上是承袭魏晋南北朝的方式,而到了明清的时候,又有所突破。”
“明代的耿荫楼在《国脉民天》当中提出了养种,人有父母,瓜豆也有父母,谷子自然也有父母,大地就是母亲,而苗就是父亲,要让种子变好,母亲要肥,父亲要壮。”
“首先要量自己所种的地,在自己种的地里留出那么一处上好的地来,专门挑选饱满圆润的种子种下,所用的肥料还有农耕用具要更多,更加精心的伺候,留种田的行间距要比普通的农田还要宽一些,以便于这些种苗得到充分的日晒。”
“等到收获的时候,又挑选结出的种子里更加圆润饱满的,三年又三年,就会发现结出来的谷粒越来越大。”
贾思勰也点了点头,又有了新的想法,“后世的聪颖之人甚多,若是能够拜会一番,同看这农田,也不知道能够研究出多少种良种来。”
耿荫楼也很是高兴,这天幕之上竟然还提到他了,“怎么不说养豆养菜之法呢?哎呀!”
“而到了清朝的时候,也有人总结前言,并且在理论和技术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比如说留良种的时候应该另择一地,地力不可以过薄,也不可过肥,上底粪,多加浇灌。”
“而麦子则是要选择良穗,并且马上收割暴晒,扬去秕谷,用麦糠密盖;而稻谷则是选择纯色良穗,悬高阴凉保存。”
“如果其中有轻秕的种子,种出来的时候就会高矮不一,成熟程度不一等等。”
“到了现代的时候,我们选择的范围更大了,并且也少去了育种这一环节,因为会有专门的公司或者机构育种,我们前去购买。”
“那么品种这么多,我们应该怎么选择?”
“一般都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
朱清谷的话让天幕下的百姓好生羡慕,育种那也是大户人家等田地良多的才能够做到。
他们这一处薄地甚至不能留出点位置来育种,要不然今年的收成便要少掉一些,不能纳税或者是不够口粮了。
“我们当地会审定一些适宜种植的品种,如果地力肥沃,以及温光条件充足,就选择一些生产期长一些、丰产性好的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