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山大。她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一方面她不想放弃这个创作机会,另一方面她又不想承担这笔沉重的赔偿金。她开始思考是否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是否能够与合作方进行沟通,争取到一些修改和完善的机会。
她深知,自己不能就这样轻易放弃,必须要勇敢地面对这个问题。她决定先冷静下来,仔细分析合同中的条款,看看是否还有其他的解决途径。同时,她也准备积极地与合作方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诚意和愿意改进的态度,希望能够得到合作方的理解和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婉清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创作中需要更加注重市场的需求和观众的喜好,不能仅仅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进行创作。她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更好地把握作品的质量和市场的要求,才能在这个行业中立足,避免类似的困境再次出现。
无奈之下,婉清想到了自己的导师李教授。她拨通了导师的电话,带着哭腔将事情的经过讲述了一遍。“婉清,别着急,创作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 李教授安慰道,“你先把剧本拿给我看看,我们一起分析问题出在哪里。”
在电话里,婉清详细地向李教授诉说了自己在创作这个剧本时的构思、遇到的困难以及合作方提出的意见。她感到非常委屈和无助,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李教授耐心地倾听着,不时地插话询问一些细节,试图更全面地了解整个情况。
挂断电话后,婉清的心情稍微平静了一些。
不久后,婉清将剧本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了李教授。她坐在电脑前,心里有些忐忑不安,不知道李教授会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她回想起自己在导师门下学习的时光,李教授总是严谨而又耐心地教导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等待的过程中,婉清也在思考着自己在创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她意识到,或许自己在追求艺术表达的同时,忽略了作品的市场适应性和观众的接受度。她回想起李教授曾经讲过的关于剧本创作的一些要点,比如情节的紧凑性、人物形象的鲜明性以及主题的深度和广度等。
几天后,婉清收到了李教授的回复邮件。李教授在邮件中对她的剧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点评,指出了其中的一些优点和不足之处。他提到,剧本的情节设置虽然有一定的创意,但在发展过程中有些拖沓,缺乏紧张感和吸引力。同时,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够鲜明,观众可能难以对角色产生共鸣。
李教授还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修改建议,比如可以通过增加情节的冲突和悬念来提升故事的张力,通过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来使角色更加立体和生动。他鼓励婉清不要气馁,要从这次的经历中吸取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在李教授的指导下,婉清开始认真思考剧本中存在的问题。她意识到,自己在创作过程中过于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却忽略了情节的吸引力和观众的观看体验。李教授指出,一个优秀的剧本不仅要有完整的情节,更要有吸引人的冲突和悬念,这样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兴趣。
在情节方面,婉清增加了许多起伏和转折。她通过设置悬念和冲突,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例如,在故事的高潮部分,她设计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反转,让主角在最危险的时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种情节的突转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也让观众对主角的命运更加关注。
为了使剧本更加生动,婉清还加入了许多细节描写。她通过对场景、氛围和人物心理的细致刻画,让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发展。例如,她描写了主角在雨中奔跑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主角的绝望和无助。
在修改过程中,婉清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有时候,她会对某个情节的处理感到不满意,反复推敲也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每当这个时候,她就会停下来,重新审视整个故事的结构和逻辑,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找到突破口。她也会参考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灵感和经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婉清的剧本逐渐成型。她看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虽然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但她也从中学到了很多。
在完成初稿后,婉清并没有急于提交,而是花了几天时间进行仔细的检查和校对。她逐字逐句地审视剧本,确保每个情节都合理连贯,每个角色都鲜明生动。她还请了一些朋友帮忙审阅,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剧本。
经过几天的努力,婉清终于完成了剧本的修改。她怀着忐忑的心情将新剧本发给了 “创意聚焦” 平台的编辑。
在等待审核结果的那几天里,婉清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她不断地回想起自己在修改剧本时的每一个细节,担心是否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做到最好。
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