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果不其然,壶关守将见有机可乘,纷纷选择出城投降。曹操大喜过望,论功行赏,封曹仁为都亭侯,以表彰他在此役中的杰出贡献。
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曹仁又一次追随曹操踏上征程,参与平定荆州之役。由于战功卓着,他被委以重任,代理征南将军一职。然而,赤壁之战的失利给曹军带来沉重打击。战后,曹仁与徐晃一同奉命坚守战略要地江陵,抵御孙刘联军的反攻。尽管形势严峻,但曹仁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指挥能力,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牢牢守住了这座城池,为曹操重整旗鼓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率数万人攻打曹仁坚守的南郡,曹仁选募三百多人,派牛金迎敌,牛金被围后,曹仁亲自率数十名壮士骑马奔出县城,冲入包围圈救出牛金及其他部卒,其勇猛令众人赞叹。
建安十六年(公元 211 年),关中地区风起云涌,诸多将领纷纷举起反旗,一时间局势动荡不安。值此危急时刻,曹仁挺身而出,率领着精锐部队踏上了平叛之路。他们一路疾驰,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渭南一带。在这里,与马超所部狭路相逢。只见战场上旌旗飘扬,喊杀声震耳欲聋。曹仁身先士卒,指挥若定,他的军队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阵。经过一番激烈鏖战,最终成功击破马超大军,稳定了关中局势。
建安十七年(公元 212 年),苏伯和田银又掀起叛乱风波。曹仁临危受命,不仅肩负起平叛重任,还兼任了骁骑将军一职。他亲自督领七支强大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向叛军进发。一路上,士气高昂,军威浩荡。面对来势汹汹的官军,叛军起初还妄图负隅顽抗,但在曹仁出色的指挥和勇猛的将士们面前,很快便土崩瓦解。曹仁乘胜追击,一举歼灭了这股叛军势力。
时光荏苒,来到建安二十二年(公元 217 年),此时曹操深知荆州战略地位至关重要,于是任命曹仁代为征南将军,并派遣他率军驻守樊城,以镇守这片广袤的土地。曹仁到任后,积极整军备战,加强城防工事,严阵以待任何可能出现的威胁。
然而,建安二十三年(公元 218 年),宛城守将侯音突然叛变。消息传来,曹仁毫不犹豫地亲率大军火速赶往宛城。围城数日之后,终于攻破城池。进城后的曹仁毫不手软,下令对城中进行屠杀,以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人。最终,守将侯音也未能逃脱厄运,被曹仁斩杀于刀下。
次年,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关羽率领大军气势汹汹地扑向樊城。樊城守军面临巨大压力,但曹仁并未退缩半步。他坚守城池,与关羽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攻防大战。尽管关羽兵强马壮,但曹仁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死死守住了樊城。就在战况胶着之际,徐晃等援兵及时赶到,与曹仁里应外合,最终成功击溃敌军,使其铩羽而归。
随着时间推移,曹丕即位称帝。曹仁因其赫赫战功备受器重,先后被加封为车骑将军、大将军以及大司马等要职,手握重兵,掌控着曹魏的军事大权。
黄初三年(公元 222 年),曹仁再次奉命出征,这次他率领着数万步兵和骑兵进攻濡须口。然而,在作战过程中,曹仁没有听从蒋济的劝阻,执意采取冒险行动,结果遭遇惨败。这场失利给曹仁带来沉重打击,不久之后,他便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六岁。曹丕闻讯悲痛不已,追谥其为忠侯,以表彰他一生的忠诚与功绩。
曹仁在三国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多方面的影响:
军事方面
拓展曹魏势力范围:曹仁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在攻打袁术、陶谦、吕布等战役中表现出色,为曹操扩充了地盘和势力。尤其是建安四年与史涣渡黄河向北攻击眭固,斩杀眭固,使曹操势力范围扩大到黄河以北。
稳定军事局势:在官渡之战中,曹仁为曹操出谋划策,击败刘备军、韩荀军,还烧毁袁绍粮草,对扭转战局、稳定曹操后方起到重要作用。襄樊之战时,曹仁坚守樊城,挡住关羽进攻,为徐晃援军到来争取时间,最终击退关羽,稳定了曹魏在荆州的局势。
政治方面
助力曹操政权巩固:曹仁作为曹操的堂弟和得力将领,对曹操忠心耿耿,其军事上的胜利增强了曹操的威望和实力,为曹操在曹魏政权中的统治地位巩固提供了有力支持。
成为曹魏政权的军事支柱:曹丕即位后,曹仁接连被拜为车骑将军、大将军、大司马等职,执掌军事大权,成为曹魏政权的重要军事支柱,对维护曹魏政权的稳定和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世评价方面
树立英勇善战的典范:曹仁的勇猛和军事才能得到时人及后世的高度评价,如陈矫称赞他为“真天人”,曹操也对他十分器重和欣赏,其事迹为后世传颂,成为英勇善战的典范,激励着后世的将领和士兵